章世芬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能力
■初到乡村小学
引起学生家长质疑
章世芬,1974年2月出生在宜都枝城,她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民教师,一直扎根乡土,从教20多年,只为让更多的山里娃都能走出大山,帮助更多的农村家庭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当章世芬目睹身边同事纷纷调入城市,她不为所动;当她看见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转入城里就读时,她如坐针毡,因为她觉得办好乡村教育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2015年8月13日,任宜都枝城小学书记的章世芬接到了一个电话,教育局领导让她秋季开始担任枝城大堰堤小学校长。该小学位于枝城镇余家桥村二组,创建于1970年,为大堰堤学区中心小学,相较于枝城小学规模小很多。“在哪里都是教书育人,规模大小无所谓。”章世芬接受了领导的安排。
8月17日,章世芬满怀信心地来到了枝城大堰堤小学,可她迎来的却不是学生家长的热情欢迎,而是大家的质疑:“一个女校长又能玩出什么花样,只怕是要耽误了孩子们。”面对家长们的质疑,章世芬没有争辩,只是静静地观察了一下学校,虽然是一座乡村小学,但在绿树掩映下,环境十分美丽,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所学校打造成乡村名校,让学生们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章世芬要用行动让老师们安心、让学生家长们放心。
■硬件设施较差
四处筹资改善环境
2015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中午章世芬和全校师生在食堂吃饭,她发现大家都是自备碗筷。吃完饭后,一百多名学生挤在水池前排起了长龙,等着洗刷碗筷,有些年幼的孩子努力地踮起脚尖才能够着水台,等洗完了身上的衣服也被溅出来的水打湿了。
下午放学后,章世芬看见许多学生在校门口等候班车,孩子们童真的小脸被太阳灼烧得通红,大滴的汗珠滚落摔碎在水泥路上。看见这一幕的章世芬心事重重地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在宿舍楼梯口,章世芬看见了一个瘦小的一年级小女孩,摇摇晃晃地提着一大桶水,一步一步地往台阶上挪。细问之下,章世芬才得知原来学校没有安装淋浴设施,住读学生每天只能到开水房,自己打水再提到宿舍楼。
想着这一天的所见,章世芬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想一定要尽快解决这些困难。可是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章世芬和家人商量,一起利用周末时间,四处拉赞助,终于募集7万元善款,购买了300套餐盘碗筷,结束了师生自备餐具吃饭的历史;在校门口搭建遮雨棚,解决了学生放学候车日晒雨淋的问题;在学生宿舍装上了搁置已久的淋浴设施,让孩子们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为20套教师周转房装上窗帘,让老师安安心心休息。家长们看到了学校的变化,对章世芬的态度也变得客气了许多。
■解决断层危机
打感情牌壮大团队
2015年,大堰堤小学全校26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有15人,30岁以下的8人,30岁至40岁之间的中间骨干力量严重断层。面对这个局面,章世芬打出“感情牌”,先为青年教师“破难”,在衣食住行找对象,专业发展和休闲娱乐等各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章世芬还让老教师带青年教师,一帮一结对,手把手教年轻教师提升教学水平,让他们快速发展成为骨干教师。
章世芬还在工作和生活中事无巨细、样样干在先,扫厕所、清垃圾、做教案等,在她的言行感化下,一个活力四射、团结精干的团队诞生了,学校全体老师,个个积极向上,一心扑在教学上。章世芬还以培养教师骨干为目标,定期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团队研修,成立了青年教师研修团队。
2018年,全市新聘教师杜灵玲以前四名的成绩入围,主动申请来到大堰堤小学任教。家住红花套镇的刘娇娇老师,宁愿红花枝城两头跑,也没有申请调到离家近的学校。在章世芬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培养出了一个枝城大堰堤小学自己的优秀师资团队。
目前,大堰堤小学57岁及以上的教师有4名,40至50岁的有3名,30至40岁的12名,解决了学校中间骨干力量断层问题。
■打造特色小学
建两馆一园一书社
在乡村小学,许多家长想方设法把学生转到城里读书。“如何把学生留下来,如何用本土人文、文化、教师的力量,打造一座有乡村特点的学校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章世芬的脑海中。
8个月的时间,章世芬组织教师召开20多次“诸葛亮”会,讨论如何振兴乡村教育。最终章世芬将“为乡村留根,为社会树人”定为办学理念,以“放开眼孔读书,立定脚跟做人”做校训。
有了方向和目标,章世芬带领全体教师走遍了方圆百公里农户,三次徒步登上海拔889米的云台观,收集了86种古老而废弃的农具,建起桥西生活馆;数十次拜访当地文人王永彬的第六代嫡孙,建立宜山文化馆、宜山读书社;利用学校对面六亩荒地,种植各种蔬菜和金银花,建成“石门实践园”,给农村孩子建立德育基地。
大堰堤小学的教育创新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入选宜昌市2019年的新春第一课教学内容,先后获得“湖北省2018年校园文化建设百强校”,“宜昌市现代化学校”、宜昌市“花园式学校”等荣誉。
学生留下来了,老师引进来了,章世芬当初的梦想也实现了。(三峡商报全媒记者 罗娜 实习生 赵雅明 通讯员 陈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