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宜都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考察长江经济带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围绕破解化工围江困局,坚决打赢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争当全省强市的标杆、转型升级的标杆、长江大保护的标杆。
目前,该市的27家化工企业按照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其中关停企业4家,转产、改造升级12家,7家企业正加快搬迁入园。1至9月,宜都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77.7亿元,增长1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7亿元,增值税增长61.5%,企业所得税增长54.6%,20家重点企业入库税收增长77.8%,为历史同期最高增幅,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已初步显现。
高位引领 建强园区促转型
宜都化工园是宜昌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的两大核心园区之一,宜都市高瞻远瞩,高位引领,高端布局,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化工园区。
规划引领布好局。率先完成化工园区扩区调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产业发展、供热等规划编制,园区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批实施,初步形成相融互补的“多规合一”体系,打造国内一流化工园区。今年初,宜都化工园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合格化工园区。
攻坚克难拓骨架。去年以来,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化工园区面积达到19.5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100亿元,综合服务区、危废处理中心等配套项目已全面开建,满足了搬迁企业和新招项目的入园需求。
铁腕行动治污染。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坚决整改到位,宜化楚星、兴发化工等企业投资近亿元,实施环境整治项目60余项。投资6亿元,新建磷石膏资源储备库。三板湖、杨家湖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投资4.7亿元,推进枝城沿江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枝城生态新城建设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推介。去年以来,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00起,处罚563.6万元,其中4家企业停产整治,5起移送公安机关。
提质增效 育强产业促转型
转型升级,既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坚守。高科技、新能源、重技改产业,宜都举双手欢迎,高污染、低产出、高能耗产业,宜都坚决拒绝。
严格准入减变量。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把入园项目环评关、安评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制定入园项目负面清单,对不符合环保准入门槛的项目“一票否决”,坚决守牢生态底线。三年来,总投资200多亿元的50多个项目因环保问题被“一票否决”。
招大引强扩增量。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引进投资40亿元的华昊新材料、投资18亿元的容汇锂电池等项目。投资30亿元的世界首个新能源储氢材料一期投产,二期即将启动建设。与兴发集团合作,投资200亿元打造兴发宜都生态工业园,建成全国一流的有机硅材料、氟材料基地。
技改扩能优存量。坚持技改与扩能并举,落实工业技改扶持资金9300万元,加快推进化工产业传统工艺、落后装备技术改造,重点实施高端高浓度磷铵产品升级、煤气化节能技改、缓控释肥技术升级等项目。
创新驱动提质量。大力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化工企业建立研究院和研发中心,提升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新增省、宜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2个,鄂中化工、美洋化肥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机制 做强服务促转型
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企业搬迁入园,宜都市高度重视,甘为企业发展当“保姆”,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提升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容缺审批”“六多合一”“最多跑一次”,强化“帮你办”“五个一”等服务机制,构筑与产业链相匹配的服务链。
强化政策激励。2018年,兑现4家搬迁企业补助资金2787万元,落实搬迁企业贷款贴息1000万元、配套场平补贴2773万元。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为24家化工企业协调融资近4.2亿元。争取国家绿色债15亿元,重点用于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整治。
压实攻坚责任。建立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攻坚指挥部”运行机制,实行“三级办公制”,书记、市长每半月专题办公1次,市级分管领导每周现场办公1次,专班成员每日碰头研究1次,压实责任、真督实查。
服务化工大发展,当好转型主力军。宜都市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加快化工产业转型步伐,为宜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方勇华 通讯员 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