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宜都讯(通讯员 余肇斌)他们,透过层层医学影像,找寻毫厘之间的病灶,助力“新冠肺炎”精准诊断。他们拥有明察影像细微变化的“火眼金睛”,是临床医生称职的“侦察兵”和“参谋员”。他们,是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团队,是隔着屏幕嵌在抗疫阵地上的“鹰眼”。
自疫情发生以来,市一医院放射影像科仅CT检查一项就累计开展发热患者医学影像诊断近3000人次,日高峰值达到了181人次。相当于两台CT机24小时不停,约16分钟就要完成1例检查。
这16分钟,CT技师、引导员、阅片及审核专家有序配合,保证了每位患者在一刻钟内图像传达每位会诊专家手中,在半小时内影像诊断意见传到临床会诊专家手中。
会说话的数字
一位患者一个部位检查就有几百个图层上千桢影像,放射科医生需要对数千项数据源进行综合性研判,捕捉到最切合患者临床表现的那几桢图像,然后进行最精准的定位定性诊断。一边是工作量的剧增,一边是各方对诊断结果的速度和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放射影像科主任曹斗斗自腊月二十八开始,就和他的团队一道日夜坚守在岗位上,用这些会说话的数字与“新冠肺炎”进行鏖战。
“人机同步拼速度,歇家伙不歇人!”曹斗斗在第一次科内动员会上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由他和科室副主任、医技党支部书记邓文敏领衔,第一时间内组建了“党员星级示范岗”先锋突击队,发出了“一线医生上诊断、二线医生上复核,所有医生当替补”的号召。
结果根本不需要动员,所有医生和技师都第一时间自愿回到科室,主动在排班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这种全新的排班和补位模式,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将科室人员能效发挥到了极致。
当诊室和设备进行常规性消杀,CT机暂时待机备检时,医生团队就会迅速对已检查的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党员突击队及专家组成员随后跟进仔细的复核和排查。
为发挥“医共体”核心作用,邓文敏牵头组建了“宜都发热患者医学影像会诊群”,协调精干力量24小时在线为市乡两级医院提供影像学会诊支持,确保了发热患者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会诊意见,为隔离或留观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不撤退的团队
“每个人连续工作时间不准超过12小时”,这是曹斗斗给团队定下的硬规矩。“超长时间盯着屏幕,就算是‘火眼金睛’也会变得迷糊,这是对自己的放纵,更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他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在霸屏的同事耳边吹响“熄灯号”。但他自己,却因为长时间的神经紧绷和工作的连轴转,休息时间不足6小时,加之严重的颈椎病引发的眩晕、失眠,几次差点累倒在岗位上。
虽然辛苦,固然危险,但放射科同事没有丝毫的畏惧。
2月20日凌晨,已记不清是放射科第几个灯火通明的不眠之夜。曹斗斗、邓文敏、郑鹏、曾庆华等院内医学影像专家组,依然认真进行着分析和讨论。
每一位发热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都要进行集体阅片,特别是疑似病例还要请院内会诊组结合病例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实时进行会诊,以确保每一个诊断的合理性。疑难病例的讨论还须更加谨慎,反复数小时的讨论更是家常便饭。
近距离为患者精准摆位、扫描,遇到体弱的患者还需要搀扶,遇到卧床的患者要协助护工搬送。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每天还要对CT室、操作间、地面、机器、候诊区等进行全面消毒。
曹斗斗说:“我们不是影像的搬运工,我们是病毒的鉴别者。”做影像工作,需要有一双明察影像细微变化的“鹰眼”,更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以便发现可能被临床医师忽略的关键问题。
责编: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