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推介:湖北宜都茶叶村“危”中寻“机”

△学习强国平台刊发《扩大外商朋友圈 更新设备提升品质 湖北宜都茶叶村“危”中寻“机”》,报道五眼泉镇荷叶溪村扩大外商朋友圈,更新设备提升品质,实现销售突围。




云上宜都讯(通讯员 朱灿义 刘成龙 苏波  图 苏波)荷叶溪村位于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镇西南部,241国道穿村而过,茶叶是村里的主导产业。村支书王晓波介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2400多亩,茶叶销售占村民年收入七成以上。

今春受疫情影响,村里茶叶销售如何突围?3月2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探访。



扩大销售朋友圈

驱车行驶在241国道荷叶溪村路段,层层叠叠的茶园闯入眼帘。从国道拐进一条水泥路,再走几百米远,就来到宜都市清峰园茶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主营外贸的精制茶厂,产品主销非洲。

筛茶、装袋、封口……走进公司的两层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厂门口,摆放着数十袋印有外文的白色包装袋。“这是准备出口乍得的150吨茶叶,共6个集装箱。”公司总经理孙永明补充道,“对方本来是要15个集装箱的。”

53岁的孙永明是名退役军人,与茶叶打交道近30年。2018年9月,他收到第一笔国外订单。在国际市场摸爬滚打一年多,他让宜都茶叶源源不断走出国门,外贸业务渐渐步入正轨。

孙永明介绍,若按照正常计划,到3月底公司将完成海外订单360吨。截至目前,其中的200吨订单已被取消。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物流受阻,国外报关清关可能延迟,他担心不能如期交货,一些订单被迫取消。

孙永明算了一笔账:以往,公司产品经陆路到武汉装船,走水路到上海换船出海。疫情防控期间,这条路不通,他得把货先运到宁波,再经水路到上海,“每趟运费增加一倍,运输成本增加6万多元。”

订单虽减,生产一天没停。在孙永明看来,茶叶市场需求稳定,恢复正常只是时间问题。该公司已库存总价值1100多万元的茶叶。

这些天,孙永明通过生意合作伙伴牵线搭桥,“朋友圈”正不断扩大,“与俄罗斯、摩洛哥的客商已敲定合作项目,疫情结束即可实施。”孙永明说。



动起来就有希望

3月20日下午,二组茶农曹玉珍扛着一袋鲜叶,来到荷叶溪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卖茶。查验、称重、现金结账……当天,她收入121元,“价格比去年稍低,只要有人收茶,我们心里就不慌。”

当地茶农流传这样一句话:“提前三天是个宝,推迟三天是根草。”意思是说,春茶过了采摘季,就卖不出好价钱。今年,受暖冬影响,茶叶普遍成熟较早,而受疫情影响,开锅炒茶时间相对推迟。“不让茶农着急,送来的鲜叶应收尽收。”合作社负责人李全修说。

李全修从事茶叶生产销售20多年,他的合作社已形成收购、炒制、销售一条龙作业,拥有1500平方米的炒茶车间,每年可消化鲜叶5万余吨。

“开锅炒茶,动起来就有希望。”李全修说,他正在与河南南阳的经销商联系,为今年茶叶销售打开销路。合作社也将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周转资金短缺问题,保障茶农卖茶现金结账。

记者了解到,宜都农商银行成立工作专班,与茶叶经营主体对接,明确责任人,调整贷款方式,增加授信额度,按照“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原则,维护重点茶叶企业发展。



压力下期待减量提质

记者在前往宜都市观音洞茶业有限公司途中,碰到正匆匆驾车外出的公司负责人张继洪,“鲜叶不能长时间闷在车厢里,容易变老发黄。”张继洪解释,他正准备把大包鲜叶送到外村一茶厂加工。

42岁的张继洪从事茶产业近20年,经常前往浙江等地学习茶叶种植,向专家请教营销策略,对村里的茶产业发展颇有见解。在他看来,当前茶叶发展仍处于低端化,靠打价格战。茶商层层转手,利润越来越薄,资金回笼周期过长,有的欠账三四年都没办法收回。如何摆脱价格战?他认为,要走减量提质之路,让产品走向中高端。

为此,他已行动起来。年前,张继洪斥资50多万元,订购一套茶叶炒制设备。

张继洪说,除更新设备,还要在鲜叶质量上下工夫。他主张打破鲜叶收购一口价,实行分级收购策略,品质好坏用价格区分、评判,一方面可改善茶叶品质,另一方面调动茶农种好茶的生产积极性。

他还建议,村里牵头成立协会,统筹茶产业发展,组织茶农学习培训,提高抗风险能力。据了解,眼下该市4500名党员干部正下沉一线,奔着问题去,解决发展难题,打响经济发展保卫战。

责编:刘娟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