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我市始终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围绕“努力打造全国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这一发展目标,吸引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壮大产业集群。东阳光制药在宜都扎根、成长的故事,就是其中的缩影。
近日,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看到磷酸奥司他韦生产线正在加紧生产。了解得知,伴随着生产,产线上的技术革新也达到了一月一次小改进,一年一次大创新,而正是这些创新措施,使得企业的生产效能发生着蜕变。
疫情是蜕变的试金石。今年2月以来,抗病毒药物——磷酸奥司他韦的市场需求量持续陡增。作为国家疫情防控储备药物“停不得”生产企业,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订单量,比以往增长了5成以上。但在生产线没有增加、人员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常年积累的科研创新成果,成为企业超压运作的“硬核”支撑。
“像我们质地烘干那一块,一直在做比较大的改进,以前一瓶药物的干燥要三个半小时,现在只需要一个半小时。我们的内包设备,由钢制打印改成激光喷码,以前是手动包装,现在是改成自动包装线。”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副主任匡跃进介绍说,“2017年,一天每个班的产量大概就是200万袋一条线,现在可以做到400万袋一条线。生产中,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小的改进,所以我们的产量才能持续稳步上升。”
疫情大考,考的是企业韧性,更考验发展智慧。在国内投资市场普遍处于低谷期的四月,我市又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过168亿元,其中,就包含东阳光集团年产1.6亿支胰岛素注射剂项目。而该项目的开工,将对调整我国胰岛素产品结构起到促进作用。至此,东阳光集团在宜都生物医药产业园内,正式形成仿制药、胰岛素注射剂、冬虫夏草三足鼎立、齐头并进的产业版图。
“十年磨一剑,现在是有大量的品种需要落地了。我们美欧的仿制药已经有40个品种获批了,还有25个在审批当中;我们的创新药有50个在研,21个在临床批次,而且有一个创新药就是已经在报批状态。”宜昌东阳光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必飞介绍说,“这么多品种在等着要释放,最关键的就是产能要释放出来,而我们这里就承担着这个任务。”
打造千亿生物医药产业的征途,宜都行之已久,恒久不变的动力何来?创新!宜昌东阳光已经开工的仿制药、大制剂项目,全部采用智能化车间,制剂、烘干、包装、运输形成一体化、自动化生产。
“我们的新车间建了6条线,产能提升了6倍,内包跟外包在一起同时进行,自动化程度更高,基本上没有人力参与。”据匡跃进介绍,这个智能车间建成后,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该公司的产能和自动化程度,是产业发展一次重大的质的飞跃。
新项目中,企业自创的信息化办公系统也将与产线完美融合,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东阳光深圳总部与宜都实现实时协同办公。
“总部的信息跟宜都基地信息共享,以及我们公司里面各个产业之间的配合,都是尽可能的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实行网络、计算机、自动化以及分享这种模式,把生产做到最优化。”宜都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军介绍道。
此外,新的东阳光工厂也将引进全市首套RTO废气处理系统,新的处理工艺将为园区内所有项目的落地留足生态空间。
“整个东阳光的生产理念就是绿色发展,要超前考虑,对国家政策标准有所超前。”宜昌东阳光制药有限公司环保科科长陈宗明介绍说,“就湖北制药工业的规范来讲,新建企业的废弃排放标准浓度值是60,我们的设计值是40以下,实际上可以做到15。我们现在这一个蓄热池焚烧技术,它的有害物质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5.5%以上。”
最高标准、最优设计,带来十足后劲。眼下,新项目建设现场700名工人正“三班倒”全力施工,竭尽挽回因疫情耽误的工期。我市的项目服务专班也以“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为契机,驻地办公,与企业一道发力。
“对这种特大型的企业,由企业领导、宜都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到一线解决问题,同时派出了强有力的工作专班,驻厂进行指导,到一线排查问题,到一线解决问题。”副市长龙顶泉说。
“我们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在今年九月份,第一个车间要正式投产,然后每隔半年就接着有一个车间投产。”谈起未来发展规划,郭军如是说道。(宜都融媒记者 吴瀚 实习记者 徐梦媛)
编辑:李虹 喻姣阳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