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千年古镇的非遗印记

——探寻宜都市青林古镇“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青林古镇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牌坊


非遗传承人赵兴寿讲起自己与谜语的不解之缘滔滔不绝


写有谜语的灯笼挂满了整个非遗文化风情街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宋潇潇 通讯员 姚永飞

“有水能使清江清,树叠罗汉绿荫荫。侍从旁边无人问,宜都境内不用寻。” 青林寺村,村名就是一个谜语。这座依山傍水、怀抱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林寺谜语的村落,被誉为“中国谜语村”。

近年来,宜都巧打“非遗+旅游”牌,借力青林寺谜语,打造康养小镇青林古镇,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非遗与市场融合共荣的创新之路。

灿烂非遗激活时尚古镇

淡淡丁香飘雨巷,青砖黛瓦老街深。梅雨时节,伴随着清脆撩人的手鼓声,年轻的小哥哥小姐姐们穿着古代民族服饰,在桐树堰步行街上款款而行,美人美景交错,令人目不暇接。

“又欠一点迎宾礼,兔儿单腿走到底。米添一横同庆贺,至此文韬双笔提。”碧瓦朱檐间,镌刻着一个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谜语,惹得游客纷纷驻足竞猜。猜谜语、拉麻糖、品鲟鱼……游客感受着古镇的人文风情,享受惬意的慢生活。

远处的青山绿水闪耀着明净秀丽的色彩,屋宇店堂散发着古老文化的芳香,八街九陌是青林寺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这就是青林古镇。

青林古镇项目于今年元旦开园,该项目于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投融资模式创新37个特色小镇之一。目前,已建成望祖岭、桐树堰步行街、非遗文化风情街、颐园等多个项目。桐树堰步行街全长164米,共有24家商户,涵盖美食、特产、娱乐、非遗和工艺品等方方面面。

“谜歌大王”的传承与守望

生活在青林古镇的人们,擅长于制谜、猜谜,痴谜成风,省级非遗传承人、“谜歌王”赵兴寿的谜语传习基地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赵兴寿一生爱谜成痴,写谜成瘾,六次被请上中央电视台谈谜语谜歌,先后出版了16部谜语谜歌民俗专著,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作家。2016年,赵兴寿谜语传习基地挂牌成立,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谜语传习基地。

如今,古稀之年的赵兴寿还在为传承谜语而奋斗,主动培养谜歌歌手。他认为,青林寺谜歌是属于全社会的,并且传承要从娃娃开始。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赵兴寿潜心研究、细细琢磨,自创了三种猜谜法,并走进学校给孩子们授课,教他们解析谜语,是多接触自然,多观察事物。

“每年近2万名学生到我这儿来学习谜语。”赵兴寿介绍,他教授学生,有一套独门秘诀,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他认为,开展青林寺谜语讲述大赛等活动,以各种文艺形式为载体,寓教于乐,能让孩子们从中发现青林寺谜语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其发扬光大。

在传习基地,屋内每个墙角都铺设四句民间谜语,而门外和天花板上悬挂的20多个小灯笼上,也写满了谜题,供来访者欣赏竞猜。“我愿意倾尽一生致力于谜语文化的传承。”赵兴寿目光矍铄。

多元文化助古镇添新景

6月2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非遗传承人以及非遗代表齐聚青林古镇,对自己的文化品牌、产业结构、发展愿景等进行分享和交流,探讨和研究青林古镇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具有浓厚非遗文化风格的青林谜酒于近日上市,每个瓶身上都会写有不同谜面,扫码即可获取谜底。目前,青林谜酒已进入景区各大餐馆、旅店进行销售,游客反响良好。

“我们将深度挖掘整合青林寺村独特的谜语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资源,打造文旅产品和游乐项目,提升整个古镇社会价值。”青林康养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春雷介绍,目前,滨湖商业街、研学基地、水上运动中心、温泉中心正在抓紧建设当中,计划年内开放运营,3年内将青林古镇打造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康养文旅度假目的地。

“旅游为载体、文化为灵魂,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文化是为旅游增添特色、增强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全市在推进‘非遗+旅游’的过程中,要致力于让挖掘出来的主题文化,找到更好的表现载体和形式,进一步增强景区的魅力和影响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襄阳说。

本组图片由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青林古镇非遗项目展示

青林寺谜语:宜都市青林寺村地方民间文学,数量丰富,约有5000则,品类繁多,物谜、事谜、字谜都有。谜语中很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与艺术品位,体物入微,情思奇巧。2006年,青林寺谜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