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原来你熟悉的家乡地名还有这个来历!

地名,承载着悠悠历史,安放着乡思乡愁,每个地名的背后,都反映着人们对该地域的某种认识、感情和期待。

徐家山、彭家岭、伍家冲、庙桥、庙湾、庙垴,宜都这些地名的来历,您都知道吗?还有哪些地名特点与规律?来这里,找答案!

编纂《宜都市地名志》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规定动作。近日,《宜都市地名志》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我市地名普查的“五个一工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揭开宜都各地的命名秘密,写下【五个第一】,让我们走进这本著作,一睹其风采~

第一部宜都“地名大全”

《宜都市地名志》收录地名6455条,比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宜都县地名志》收录的2281条增加4174条。大凡宜都的山川河谷、溪涧洞泉、道路桥梁、集镇村寨、车站码头、广场公园、机关学校、工矿企业等等,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宜都市地名志》按政区聚落区片类地名、城镇街巷、交通运输类地名、水利电力设施类地名、自然地理实体类地名、纪念地建筑物名胜古迹类地名、专业部门类地名等类别,对每条地名的音、形、义、位、类进行描述,是一部研究宜都的基础工具书。书后附有地名词条汉语拼音索引,检索十分方便。

第一次运用

“互联网+地名普查”模式

在地名普查和地名志编纂工作中,我市创造“互联网+地名普查”模式,以微信公众号为依托,综合运用微信、网站、微博多种载体,广泛采用二维码、红包、语音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打造“宜都市互联网+地名普查纠错平台”,将地名尤其是居民点的来历、含义、沿革、地理实体描述等信息传递到当地老百姓手中。网民通过关注“宜都市地名寻根”微信号或扫描二维码,对地名信息进行纠错。专家在后台对纠错信息进行审核把关。此举获得民政部充分肯定,曾发文向全国各地推广。

第一部宜都“地名大全”

地名的特点,是地域、时代、民族、社会等多种因素在地名形成中的反映,《宜都市地名志》经过科学总结分析,第一次全面阐述宜都地名的主要特征:

鲜明的地貌特征

宜都山多,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反映在地名上,则是陆地地形地名数量大,多达502条,占地名总条数的8.9%。据统计,反映陆地地形地名的通名就有20多个,比如,山、岗、坳、岭、塝、坡、冲、沟、湾、包、坪、埫、槽、尖、畈、坝等等。带“岩”字的地名就有175条,比如窝米岩、香客岩、炉子岩、黄家岩、七孔岩、八字岩、鹰子岩、白岩溪、黑岩垴、陡岩子、岩板沟、岩坳子、岩屋洞等。

浓厚的家族文化印记

在自然自足经济时代,家庭劳作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封闭的地域环境带来地名的家族文化印记。带“家”的地名,在宜都的各类地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陆地地形类带“家”的地名,往往是由家族聚落而形成,例如,徐家山、彭家岭、伍家冲、鲍家岗、张家塝、向家垴、王家坳、江家嘴、艾家台、廖家湾、戈家坝、范家洲、郭家坪、白家埫等。陆地水系及水利设施类地名中,不少也有家族印记,例如王家渡、向家溪、李家河、杨家湖、张家涧、兰家堰、赵家垱等。还有一类人工建筑,则更是家族式地标,例如汪家棚、张家老屋、赵家祠堂、曹家大院、魏家屋场、吴家新屋、胡家花园、鄢家榨坊、刘家纸厂等。

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宗教建筑物大量存在于宜都地名中,比如通天观、清圣庵、茶元寺、观音阁、许真君等。据统计,含“庙”的地名有近百条之多,例如,庙桥、庙湾、庙垴、庙冲、庙包、庙坪、庙岗、庙嘴、庙坡、关庙坪、花庙堤、石庙湾、西庙湾、司命庙、灵官庙、雷公庙、娘娘庙、东岳庙等等。

浓郁的农耕气息

农耕文化反映在地名中,与农事有关的诸如土地、作物、牲畜、农具等等,均大量存在于地名之中。与农田有关的如七斗岩、三丘田、大田湾、长田坡、火田坡、六斗丘、八亩埫、黑土湾、黄土坡、水田冲等;与牲畜有关的牯牛岭、放牛坡、牛鼻岩、牛角包、洗马池、羊角冲、猪槽井等;与作物有关的割麻垴、稻场坪、藕节山、柑子园、茶叶垴、萝卜坑等;与农具有关的连枷湾、罆头尖、垛柜堰、磨担子拐等。

丰富的人文色彩

很多地名,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比如陆城,因三国时陆逊筑城抗蜀而得名;书院湾,因清朝咸丰年间枝江县令朱锡绶仰慕王永彬,“侨居是邦,与公为邻”,称教孩子们读书的地方为“紫阳书院”,后人便将此地称为书院湾。公社湾,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1961年曾设为人民公社机关驻地,后来人们便将该处山湾成为公社湾。诸如此类,大战坡、学堂坪、炸弹坑、警钟楼、仁义田等等,无不具有丰厚的人文背景。

第一次审定

宜都地名的方言用字

地名的读音和地名用词大都带有一定的地域特点。比如,山体中间隆起部分,陕北称“梁”,宜都称“垴”。北京称 “海”的地方,在宜都多称为“湖”。因此,地名是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宜都地名中的“坳”,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含义,可以视为宜都独有的地名用词。普通话中,“坳”有两个义项:一是指“低凹的地方”如塘~。二是指“山间的平地”,如山~。显然,这两个解释都不符合宜都实体地形的实际情形。“山间的平地”,宜都多用“埫”而不用“坳”。宜都的“坳”,通常指山坳,是指两山交错中间凹下的部分,可以解释为“两山间的平地”,如松木坪的麻岭坳,王家畈的风坳,红花套的张家坳口。

宜都有个地名叫“辽叶湾”,过去通常写作“箬叶湾”。箬,普通话读为ruò,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粽子。“箬叶”称为“辽叶”,保留其古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箬,草名。箬竹而弱,故名,其生疏远,故又谓之辽。生南方平泽,根茎皆似小竹,叶与箨似芦荻。叶面靑背淡,柔而韧,新旧相代,四时常靑。男人取叶作笠,女人以衬鞋底。”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箬,古今以为笠蓬,亦呼为藔,御湿所亟。《本草纲目》始著录。弃物有殊功,故备载诸方,以著无弃官蒯之义。雩娄农曰:箬之用广矣,笠以御雨,蓬以行舟,裹以避湿,摘以习书(《南史》:徐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焦学书。)。”又曰:“吾谓凡物之逖远者,皆曰辽。火燎于原,其光远也;窗疏曰藔,目朗曰瞭,其见远也。此草不生平原,而远依山泽,谓之曰辽,亦外之而已。”《宜都地名志》据此为“辽叶”正名。

第一次从古诗词中

发现宋元时期宜都古亭

宜都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古往今来,多有文人歌吟。除了宋山、紫山、合江、荆门山而外,《宜都市地名志》又发现宋元时期宜都尚有“清江亭”“朝京亭”


自白阳驰谒宜都周梦得长官饮于清江亭

宋  陈襄

丹山西去水东流,亭在山南隔蓼洲。

船系白杨归不得,清江如画主人留。


作者陈襄(1017—1080)福建候官(今福建福州)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诗中“丹山”“蓼洲”“白杨”“清江亭”均为地名,其位置有待考证。


宜都朝京亭四首  (其二)

元  宋褧

清江水合浊江流,闻说瀰漫燕尾洲。

想像秋风秋月下,登临不减岳阳楼。


作者宋褧(1294-1346),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授秘书监校书,即改翰林编修。卒赠范阳郡侯,谥文清。著有《燕石集》十五卷,参与《宋史》编修。诗中“清江”“浊江”即今所谓清江长江合江处,“燕尾洲”是在两江合流后“弥漫”,疑似而今大石坝一带,由此推断,“朝京亭”当在大石坝上游地区长江岸边。

地名载乡愁,《宜都市地名志》传承地名文化,守护乡愁记忆!

责编:刘娟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