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商报】14年传唱宜都民间艺术 张家芹:梆鼓咚咚余韵长

张家芹(中)在西安表演宜都梆鼓《谜中情》


张家芹在表演宜都梆鼓


宜都梆鼓进校园 本版图片均为张家芹提供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穆然

人立于鼓前,敲击着梆鼓,伴随着点点梆鼓声,通过“唱”“白”“数”“表”和动作、神情叙述故事、抒发感情,让一个个画面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身临其境。这就是宜都梆鼓的魅力所在。7月27日,记者采访了市级非遗传统项目宜都梆鼓代表性传承人张家芹,了解了宜都梆鼓的发展和传承情况。

机缘巧合 结缘梆鼓

1980年出生的张家芹与宜都梆鼓的结缘始于2007年。

那时,张家芹进入宜都市歌舞团工作。梆鼓是由唢呐、锣鼓、竹笛、二胡等民乐现场伴奏,由梆鼓说书人一人或者多人现场说唱表演的,后来由于民乐演奏这一块儿的艺人有所断层,就不能现场伴奏了,只能像歌曲一样,先由音乐制作人编辑好音乐伴奏带,再进行录音。张家芹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宜都梆鼓的。

因为张家芹是专业歌手,最开始接触宜都梆鼓这门艺术表现形式,最初学的是一些成品的唱腔进行录音伴唱,做的是幕后工作,在梆鼓作品中担任录音演员。

直到2015年,张家芹才慢慢地从幕后走向台前,开始了梆鼓艺术的说唱表演。

“宜都梆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起源来看应该有近100年历史。”宜都市文化馆馆长刘蜀娟介绍,宜都梆鼓是湖北地方曲艺品种之一,起源于“民间吹打乐”“民间小曲”“薅草锣鼓”改编而成,于1958年搬上了宜都县举行的农村文艺调演的舞台。

民间流传的梆鼓形式,大都是男女演员数人,各持两个竹板相击,配以唢呐、锣鼓伴奏。现在的梆鼓:梆采用木质的南棒子,大小各一,音高不同。鼓改为书鼓,代替原先的堂鼓。二者叠置,呈阶梯状,固定在铁质的鼓架上,用两根木槌击奏,从而丰富了各自的表现力。演员自击梆和鼓,说唱结合带表演,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演出后深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勤学苦练 脱颖而出

宜都梆鼓作为一种说唱艺术,既姓“曲”又有“艺”。以说唱并重为特征,因而既可叙事又能抒情。好的梆鼓段子,从内容出发,说、唱在各个不同的段落中各有所侧重,有的是以唱为主,有的是以说为主,有的是说唱相间。事件场景画面、人物个性特点就在这一句句念白、一声声唱腔、一阵阵梆鼓声中展现在观众眼前的。

张家芹学习的时候,一方面仔细听老师讲解,看老师示范;另一方面结合老师的分析讲解来仔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思考用怎样的语气、唱腔和怎样的一颦一笑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因为我本身是唱歌的,所以在唱方面还有点儿优势。但是最开始打鼓我就不会,还要记鼓谱。最后还是自己慢慢学习才学会的。”忆往昔,张家芹说。

“宜都梆鼓和其他的曲艺形式大同小异,说书人一人饰演多种角色,讲究的也是“手”“眼”“身”“步”,不同的角色要有不同的扮相和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根据故事的发展来进行合理化的情节表现。”从艺14年,张家芹师从宜都梆鼓第二代传承人谭金华等老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张家芹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宜都梆鼓第四代传承人。

作为宜都市梆鼓剧团的一分子,张家芹和申应平主演的宜都梆鼓《谜中情》参加第十三届湖北省曲艺类“百花书会”大赛,获得了表演二等奖,并荣登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大赛曲艺类专场参赛资格,获得所有专家一致好评。这也激励着张家芹和同仁一起努力打造更多的宜都梆鼓精品节目,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探索创新 发展传承

我国曲艺历史悠久,曲种繁多。作为湖北地方曲种之一的宜都梆鼓,已成为曲艺大家族中的新成员。它从上世纪50年代初始破土,通过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地繁荣、发展、完善。其间也层出不穷地创作出了很多梆鼓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其中一部作品《山娃子》获得过全国第七届群星奖大赛创作和表演银奖,获湖北省群星奖创作和表演金奖。《山娃子》曲作者张泽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重新设计了“开场锣鼓”、“劳动号子”、“哟哟腔”、“哀叹调”、“悲调”、“哭腔”、“巴山腔”等音乐形式,弥补了梆鼓音乐表现方面的某些不足。

随着多元文化形式的兴起,人们的艺术欣赏情趣发生了变化和转移,宜都梆鼓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受到了冷落。为了能够让它重焕光彩,文艺工作者又对其形式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和探索,兼收博采。不仅消化吸收了姊妹艺术的某些特点,揉进了群众喜爱的小品形式,还在音乐方面有所创新,再加上新潮伴舞,增强了宜都梆鼓的可看性,受到群众欢迎。如《杨老八经商》连续演出达500场以上,被省曲艺家协会推荐参加全国曲艺小品赛入围。

“在我们每年的送戏下乡演出中,梆鼓表演是一道不可缺少的特色‘菜品’。”张家芹说。

刘蜀娟也告诉记者,为了将宜都梆鼓发展传承下去,宜都市成立了梆鼓剧团,目前从业人员有30多人,还整理了传统曲目60多个。同时,还在各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进行地方曲艺大讲堂的培训课程,每年进校园演出50场次。

“我是传承人,肩负着一份责任与担当,既要坚持学习,又要不断创新,还要培养出更多的梆鼓传承人,努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张家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