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抓实“四双”兴村 筑牢“三在”工程

抓“三在”工程的重点在村,难点在找准路径、方法。近年来,我市以“四双”兴村为总抓手,强化工作落实,推动“三在”工程走深走实。

“双建”强基显磁力

着力于建强支部、建好协会,强化党组织对各类主体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民群众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主心骨”。

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是“磁铁支部”的典范。在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中,该村通过引入市场主体,将分散的群众组织起来,增加群众收入。为提升土地效力,该村采取“公司+党组织+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在茶园定植紫薇苗木800亩,与三川旅游公司合作建成国家4A级景区三峡九凤谷,村民年增收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超过100万元。为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该村联合临近的两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拖溪村和望佛桥村),加上九凤谷党支部一起组建了“两溪两桥旅游区党委”,建成一条15公里的旅游环线,将三峡九凤谷、胡敌纪念馆、清代望佛廊桥、农耕文化馆、采摘园等旅游资源有机串联起来,打响三峡九凤谷名片。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全镇共开办农家乐78家、商铺16家,小吃摊点25个、乡村客栈8家,增加就业岗位500多个,每年为农户新增收入900多万元。曾经的“边、穷”落后村,因为“磁铁支部”的吸引和融合,正在凝聚更强大的发展后劲。

“双包”助推聚合力

通过联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助联点村建强支部,帮助村干部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增强村“两委”班子一线攻坚合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枝城镇架锅山村在几年前还是后进村、贫困村,在全镇28个村中经济排名倒数第二,设施条件差、集体经济空壳。2015年8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口帮扶架锅山村,选派机关干部尽锐出战,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

包村干部驻村蹲点后,队员都铆足了劲,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帮助村“两委”解决突出问题。为解决基础设施差问题,他们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1100多万元,将碎石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并新建了桃花广场、湿地公园,方便群众消闲娱乐。为发展村主导产业,根据村情实际,精准施策,在1、2、3组发展桃、李等小水果,在4组发展养殖,在5组发展枇杷,在6组发展茶叶,引导农户房前屋后栽种果树,打造小水果专业村;同时,该村每年举办桃花节、桃李采摘节等活动,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办农家乐,帮助村做强主导产业,让村民享受产业发展的甜头。

5年时间,村民年均收入从12720元增加到1885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4.6万元增加到21.65万元,经济实力大翻身到全镇第五。穷山沟摇身变为“花果山”,美丽蝶变恍若世外桃源。

“双带”引领添动力

按照“一村一品”要求,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合作化、集约化,构建利益共同体,架起共同富裕的桥梁。

中国谜语村高坝洲镇青林寺,以前村民以打渔和种地为生,而现在,三峡国际高尔夫球场、国家柑橘农业公园、青林古镇等多10个项目落地,滨湖商业街、水上运动中心、温泉中心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谜语文化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特色小镇风情渐浓,成为农旅融合的典范。特色村镇的打造,不仅使青林寺村变成了外人向往的美丽村落,更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火了,村民们自力更生创收,开商铺、卖特产、开农家乐、做工艺品、开网店,丰富的业态让人目不暇接……

为促进群众持续增收,青林寺村还成立了“宜都市青林三利劳务有限公司”,统一承接村里的建筑施工、园林绿化、道路清扫等劳务,带动1500多人次就近就地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该村还成立了“青林寺古镇旅游合作社”,吸纳全体村民入股,参与分红。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创业+就业+入股”,收入渠道丰富,实现了抱团增收、整体致富。

“双促”落实激活力

“三在”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党员干部真在、人民群众离不开。要让党员干部成为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问题终结者”,要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红花套镇大溪村是湖北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多年来,村民一直依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没有稳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村“两委”班子结合实际,经过全面分析、外出考察,最终把发展方向瞄准了蔬菜产业,由村“两委”班子牵头组建宜都裕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试种羊肚菌。

为了获得村民的支持,提振发展信心,村“两委”班子一边带头示范,悉心培育羊肚菌,一边发动党员做群众工作,带动群众支持土地流转和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党员积极带头,在道路扩建和提档升级的时候,村内党员甚至主动提出不要征地费,并主动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在做好羊肚菌和灵芝产业的基础上,大溪村还建设乡村旅游采摘园,流转土地30亩,发展冬桃、杨梅、白枇杷等小水果采摘园。2019年底,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6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095元,贫困户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实现了大溪村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逆袭。(通讯员 黄海涛  田密)

责编:喻姣阳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