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刀过金丝玄,檐下躬身锦绣编;酷暑严寒从指过,养家献艺润心田。多年来,腿部残疾的江大炳,凭竹编手艺,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开支用度,不仅脱了贫,还让一家人看到了幸福的曙光。
近日,笔者一走进位于松木坪镇茶元寺村四组江大炳的家,映入眼帘的就是满稻场的竹材和竹制品。满头银发的他坐在一条长板凳前,全神贯注地编织着篾条,原本固执的篾条在他手上像舞动的精灵一样,一横一竖就编扎在了一起,魔术般就成了一件精美的竹器成品。
江大炳今年68岁,年轻时因病导致腿部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独子小时候生病落下了后遗症,智商明显低于常人,这使得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
考虑到他们家的现状和困境,2014年,村两委经过走访、讨论、公示等程序,将其一家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帮扶干部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他有竹编手艺后,便鼓励他大力发展这一产业,并通过村级宣传栏、网络平台、朋友圈积极帮忙宣传推广产品,镇村举办的大小展会,也都会为他预留一个“展位”,而一人一篾刀也就是他的“秀场”,吸引了大量村民围观,不仅将积攒多日的竹制品全部售出,还增加了产品知名度,为后续销售拓宽了销路。
“十几岁就学的这个手艺,原来做这个是因为家里穷,再加上没有销路,靠编竹器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现在,在各级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销路打开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镇村干部的帮助鼓励,让江大炳的积极性高涨,哪怕是佝偻着背,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他还是坚持编制竹器。只是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上山挑选竹材、搬运竹材,便成了老婆和儿子的活计。
尽管竹材到手十分不易,江大炳也并没有降低其质量。所有采用的竹材都得经过他的精心挑选,每一根竹篾都要细致打磨,每一道工艺都不能省下,因此无论是竹篮还是背篓,他做出来的竹器都比街上卖的要紧实厚重。也正因为这样,大家都愿意买他的东西,他们家的竹器也成了大家信得过的“品牌”。
今年,帮扶人又帮江大炳接下了一个“大单”——帮企业生产100个竹篮。因为年纪大了体力不济,原来一天可编制两个竹篮的他,现在一天只能编一个。为了不耽误工期,他便压缩吃饭、睡觉的时间,加班加点地赶工,“我自己累点苦点不要紧,但一定要按期交货,并且要保证质量,不能说因为时间紧就马虎点弄,要做就要做好。”
在帮扶人眼里,江大炳太过于实在,甚至还有点“固执”,“随着生意越做越好,明明自己完成订单的时间非常紧,但他从不谢绝乡亲们上门修补的‘小事’,而且多年来不涨价。有一天,一位乡亲来给背篓换背带,一顿忙活下来,江大炳说收8元,别人拿出10元,并嘱咐他别找了。推辞了几遍后,他有点生气地说,那可不行,8元的价格已经收了很多年了,我不能随便涨价!”
但也正是这份质朴的“固执”,让村民对江大炳格外信赖,也让他的“生意经”越念越响。
除了卖竹器,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江大炳一家还搬进了新居,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同时还享受着新农保、计生扶助等转移性政策收入,日子是越过越有劲头。
“我是一个蔑匠,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顺利脱了贫,感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不能过早地成为政府的负担。”尽管已经脱贫“摘帽”,但江大炳一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而是风雨兼程、继续追光……(通讯员 李维)
责编:喻姣阳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