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宜都探寻“三治融合”新路径


图为国家三峡康养产业试验区的核心区

作为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全省首个“双基强化、三治融合”试点城市,宜都市先行开展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基层治理寻求突破口,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提升小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陆城街道八字桥社区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小区居民能动性,鼓励居民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在社区的号召下,居民迅速组建了志愿服务队,35名志愿者每天轮流值班开展志愿服务,实现小区精细管理、末梢治理。

党建引领,是激发自治活力的关键。在东风社区,“五岗一体”人员主动积极参与到小区自治中,他们既是义务劳动志愿者,又是矛盾纠纷调解员,更是政策宣传员……共同为营造和谐舒适的小区居住环境、推进平安小区建设发挥着“红色头雁”作用。

“我们去年就成立了30个业主委员会,将党员都纳入业委会中,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了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群众生活在集体中、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东风社区党委书记龚礼军说。

自治为基,法治为本,社区治理不仅要靠群众“自治”,更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在“双基强化、三治融合”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清江社区着力创建“五无”社区,先行先试打造“馨家园”工作室,破解吸毒人员回归家庭难、融入社会难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

“目前,我们实行‘3+N’管理模式,‘3’是指社区书记、社区民警、社区网格员三位一体,‘N’就是多个职能部门。通过这种联动配合,来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清江社区党委书记刘志雄介绍,对于有吸毒史的人员,社区会联合人社部门,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平台,出台相应的就业培训政策,帮助他们回归社会,走向新的生活。

“法治”通过法律约束村民行为,“德治”则是通过道德的教化功能和对社会的浸润作用,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尾笔村、十里铺村、亮家垴村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家庭诚信档案管理体系,提升德治“软实力”,引导村民自律,逐步规范村民行为,增强村民自治成效,实现了村级治理由“人治”变“自治”的质变飞跃,让文明乡风在潜移默化的“德治”中焕发新风采。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推进‘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在陆城落地生根,一是明确职责,按照任务清单,细化工作措施;二是突出成效狠抓落实;三是建强网格支部,依托城市社区‘家+’驿站,着力推进城市社区345治理创新,依托乡村‘支部微家’党建综合平台,实施乡村123治理创新,打造陆城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陆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朱元耀表示。

坚持党建引领,推行网格治理,“一线串珠”地把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在一起,宜都初步形成了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涌现出“磁铁支部”“网格支部”“家+驿站”等一大批特色品牌。人民群众成为“三治融合”的最大受益者,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与日俱增。“现在社会稳定、法制健全、人心和谐,我们干事业的激情更足了!”八字桥社区居民陆航说。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方勇华 通讯员 吴瀚 李迪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