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青山“亲”人 ——宜都潘家湾推进乡村振兴纪事

风景秀美、交通便利的潘家湾土家族乡吕家坳村 三峡日报通讯员 方义 摄

一垄垄精心修剪的茶园全域分布,那是土家儿女的“绿色银行”;一片片高山蔬菜、中药材绿满山野,那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幸福存折”;一条条宽敞明亮的柏油公路贯穿全乡,那是富裕山乡的“金色纽带”。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仿佛走进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

青山捧出“明星村”

柏油马路穿村而过,生态茶园成垄成行,土家村舍点缀其间,新型路灯、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村民文化广场吸人眼球,这是今日吕家坳村的真实写照。

曾经的吕家坳人守在山里发愁: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他们从“两山”理念中获得启示,把山的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美丽乡村建设驶入“快车道”。

宽7米、长6.8公里的村主干道段栗线率先完成拓宽黑化。随之,以青山为背景,集镇建设、村舍规划、水电改造、路灯安装、公厕广场修建等一系列“大手笔”投入,百年吕家坳从一个偏僻闭塞的“后进村”蝶变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明星村”。

既要“仿古”,更要“创新”。该村在保留飞檐翘角、青瓦白墙、栏杆垛脊、吊脚楼、马头墙等土家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高标准制定特色村寨整治规划。重新改造的街道、民居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营销同步跟进。“乡村游”的兴起,带给老百姓的是“真金白银”。

一块酥饼,看似普通,吃则唇齿留香。2015 年,当地村民吴昌英尝试将酥饼加工销售,并注册了“吴婆婆”商标。原料纯正、纯手工制作、柴火烘焙的酥饼口感极好,一上市就受到追捧,一年能卖30多万元。

村民刘学洪看准乡村游带来的机遇,投资百万元修建“刘家山庄”,生意一直红火,他说:“吃生态饭才是长远之计。”

现在来村里参观旅游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吕家坳村党总支书记管永强说:“从以前单纯卖茶叶到如今的卖生态、卖风景,吕家坳人依靠绿水青山过上了好日子!”

不仅仅是吕家坳村,该乡9个行政村依靠一条条新修建的柏油马路串连成一个整体,全域生态公园理念逐渐由梦想变为现实。村庄增“颜值”,村民鼓“袋子”,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享受生态带来的绿色“红利”。

生态铺就富民路

禹家坪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祖兵,眼下正忙碌不停,自家的茶厂还在日夜加工制作秋茶,合作社茶园又到了剪枝、追肥季节,他要给社员进行技术指导。

“合作社现有茶园4650亩,茶叶主要出口到非洲。”李祖兵介绍,合作社配套建设10家茶叶加工厂,一到生产旺季,家家开足马力生产,带动近600户茶农增收。

茶叶是大自然赐予潘家湾的宝贵财富,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该乡在减少农残、提升品质上下功夫,稳定茶出口,增加茶收入。目前全乡茶叶总面积突破3万亩,年产量达4900余吨,年创产值上亿元。

传统产业强势发力,新产业后来居上。

“今年的辣椒长势好,一个个像小灯笼,今天往武汉、长沙发了两大车。”在梁山村金萱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永军一边指挥装车一边对记者说。生产车间里,紫红色的辣椒堆积如山,五六个工人正在分拣、打包、装车。

曾经的梁山村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村里无产业,群众致富没门路。“求变才有路!”新一届梁山村“两委”班子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引进返乡能人杜永军发展高山蔬菜110亩,大棚种植,施有机肥,高山无公害蔬菜直供宜昌、武汉、长沙等地。

当地还引进全省中药龙头企业平村众赢公司在当地发展中药材340亩,种植当归、柴胡、白芷、仓术等中药材,村民不仅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收入,而且在基地务工解决就业。

既要土地生“金”,还要生态致富。梁山村党总支书记张爱民透露,依托梁山旅游资源,宜都市三江文旅投公司在当地打造全民健身户外拓展中心,发展民宿产业,一期13幢民宿主体结构已建好,即将开业纳客。

如今的潘家湾土家族乡,村村有产业,家家有营生,“一村一品”格局初步形成。

文明滋养茶乡人

环境变美,村民变富,带来的是乡风正、民风淳、气象新。

黄昏时分,吕家坳村民文化广场上,乐曲悠扬,人们翩翩起舞。这里街道干净整洁,家家窗明几净,垃圾分类、废水入池、清洁庭院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以文明创建为契机,潘家湾土家族乡在全乡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强力推进垃圾分类,建立起“一个喇叭、一支队伍、一把扫帚、两只编织袋”的垃圾清运分类处理模式,组建环卫队,每天按照路线集中清运一个村民小组,彻底告别环境“脏乱差”。

既要“面子”新,更要“里子”实。该乡“面子”“里子”一起抓,着力提升村民素质,乡里动员优秀党员、退休干部、道德模范等,成立乡贤理事会,让农村的“闲事”有人管、有理管、有效管。

在微信公众号“宜都潘家湾”发布文明诚信“红黑榜”,通过公之于众的方式,提升村民的思想素质及行动自觉。“望洲坪村谢芳孝老爱亲”“沈家冲村胡某某违规操办酒席”……“上了‘红榜’,倍有面子;上了‘黑榜’,一家人都抬不起头。”梁山村村民鲜于文深有感触。

栗树垴村连续九年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让道德模范成为身边的榜样,让村民在你追我赶中“比”出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村党总支书记陈伯金说:“现在乡风和谐,人心思善,大家鼓足干劲建设美丽乡村,共同奔向小康生活。”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培育良好乡风民风,掘金绿色经济,做活山水文章,打造全域生态公园,潘家湾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强乡富民的新路子。”乡党委书记吴光立信心满满。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方勇华 通讯员 朱灿义 胡玉华)

短评

深汲“源头活水”

潘家湾实践表明,推进乡村振兴,“两山”理念就是源头活水。

随着“两山”理念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正成为美丽乡村的迷人底色和发展优势。因地制宜搭建起发展的舞台,激励能人干事,吸引乡贤创业,乡村舞台成就人,才有众人携手兴乡村的强劲活力。

生态兴、财富旺,老百姓是生态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吴婆婆”土家酥饼走出土家山寨,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年产值数十万元;世代种植的茶叶“升了值”,漂洋过海创收上亿元;握锄头的村民掌起了勺,山野土菜也能卖出好价钱。生态红利惠及人,才能让人越干越起劲。

乡风文明是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催化剂。以文明创建为契机,纵深推进爱国卫生行动,用新时代的文明力量鼓舞人、教育人、涵养人,绿水青山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机和魅力,老百姓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方义)

来源: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