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宜都:小康路上绘新卷

潘家湾土家族乡万亩茶园

橘子红了

丰岛食品公司生产线 (刘曙松 摄)

大溪鲟鱼基地

宜都山水美如画

这里是长江与清江交融的地方,这里是“全国县域百强县市”宜都。

金秋9月,两江大地激昂着丰收的旋律,城乡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这个丰收,来之不易!这份喜悦,弥足珍贵!

近年,宜都市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以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标杆为目标,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宜都样板”,城乡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产业经济拔节生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百姓日子红红火火。

“我们要深刻领会新时代农村发展新要求,把短板当做发展潜力,把差距当做提升空间,做有担当的‘开山斧’,做有情怀的‘领路人’,切实担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宜都市委书记谭建国说。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号角吹响,战鼓催征。在迈向新的历史征程中,宜都人抖擞精神,正在书写乡村振兴新的篇章。

产业绽放“四朵金花”

夯实基础

又是一年橙黄橘红时。

筛选、分装、上车……在宜都市红花套镇,一筐筐打着宜都标签的特早熟柑橘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每天发一车,一车有十几吨,与去年相比,柑橘的整体质量要好一些。”当地一果业销售负责人白万平说,从8月底开始,他就收购特早熟柑橘,目前已收购四五十吨。

据介绍,今年气候适宜,雨水充足,宜都柑橘成熟期较往年提前10多天,果实皮薄味甜,颇受市场青睐。来自宜都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今年该市柑橘喜获丰收,总产量预计超65万吨。

柑橘是宜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宜都蜜柑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25.6亿元,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怎样做强这一当家产业?

加强顶层设计。宜都组建国家柑橘农业公园建设指挥部,编制《宜都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宜都国家柑橘农业公园总体规划》《宜都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从政策、土地、财政等给予保障支持。

发展订单种植。宜都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湖北丰岛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橘农签订保底订单,每年落实柑橘订单超10万亩,引导橘农提升柑橘品质,打造精品名牌。

谋抓手促发展。宜都投资25亿元建设国家柑橘农业公园,实施柑橘“+互联网”“+文化”“+旅游”“+康养”行动,推动业态创新。目前,宜都蜜柑标准化生产入围全国示范案例,农业观光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据了解,像柑橘农业公园一样的精品园,宜都有11个。

在宜都,柑橘、茶叶、生猪、鲟鱼被称为农村主导产业的“四朵金花”。该市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走出一条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融合化发展、一体化服务的“三全五化”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宜都以“三园”建设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创建“生产+加工+科技+观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一期投产运营,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室内工厂化鲟鱼养殖车间,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籽酱生产加工基地,可年产鱼子酱60吨左右,产品畅销中东、欧美市场,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9月14日,商务部与欧盟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确定首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产品,“宜都宜红茶”作为我省唯一茶叶品牌入选。

目前,宜都市已建成31.8万亩优质柑橘、12.8万亩茶叶、年出栏生猪60万头、1.8万亩水产设施养殖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全国茶叶百强市、全省水果大县。

美了村庄富了老乡

生态宜居

站在双曲拱坝坝顶,万顷碧波环绕绵绵青山,野鸟戏水,游人泛舟,美不胜收。小桥、流水、人家……群山环抱的红花套镇大溪村,恬静秀丽,犹如世外桃源。“来到大溪村,整个人都安静下来了。”游客王斌赞不绝口。

宽敞明亮的村主干道两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漂亮的农村新居相映成辉,错落分布;田野里、山岗上,柑橘挂果,茶园成行……“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这里的农村这么漂亮!”走进姚家店镇油榨坪村,外地游客感叹不已。

漫步宜都乡村,处处都能邂逅到不同的风景。扮靓乡村,宜都在政策上真支持,在资金上真投入。

近年,宜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市委1号文件、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乡村振兴示范村评选办法、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城乡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程。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统筹亚行贷款、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10.2亿元,全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五网”建设:交通网、供水网、能源网、信息网、市场网,同步推进。近三年来,宜都交通建设投资17亿元,城市外环干线、雷梁线、古樟线、十杨路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建设“四好农村路”304公里;完成48个村电网改造升级;城乡集中供水率达到99.5%;农村符合天然气开发条件的地区普及率达56%。

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厕所革命”试点。宜都建设、改造农村户厕16735户、各类公厕197座;全面开展“三拆”,共拆除乡村主干公路沿线棚房4.5万平方米,拆除广告牌2600多个;“消危减土”2265户,精准灭荒2140亩,完成长江岸线复绿造林1200亩。

宜都是全省首个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目前,该市省级生态村有12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有18个。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3个村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试点,白洪溪村入选全国100个特色村庄,全心畈村、弭水桥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美了村庄,富了老乡。宜都乡村做足山、水、田、园文章,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四季采摘、民宿体验,百姓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枝城镇全心畈村,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70%以上。自2014年起,该村依托1010亩黄桃基地,连续5年举办桃花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20家,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3500多万元。

在姚家店镇油榨坪村,桥河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传统豆腐加工坊,带动30多户贫困户增收;台湾客商在当地投资澳州龙虾养殖项目,宜农科技高标准建设精品橘园,春雨茶叶合作社投资对当地茶叶进行深加工,高标准建成稻虾、荷虾基地200亩……

目前,宜都有81个村的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11个村超过50万元,7个村超过100万元。

“磁铁支部”释放磁力

党建引领

缤纷花海,水流如瀑。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弭水桥村,穿崖窜谷,跳石跃涧,沉醉在这一方山水。

这是那个远近闻名的“丑溪”么?这是那个底子薄、问题多、怨气重的穷山村么?5年过去,这里已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北省旅游名村。

弭水桥村的变化源于返乡能人刘大卫。5年前,他主动放弃外地年入百万的生意,回村当起村党总支书记。甫一上任,刘大卫定下五个规矩:坚持每户必访、群众有事半小时到现场、执行政策一碗水端平、第一时间抓落实、公家的钱不乱花。他的工作准则也被宜都市委总结为“刘大卫群众工作法”。

村“两委”班子用脚步丈量民情,年年走遍800多户,一件件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把党员群众一个个聚拢来,被大家亲切称为“磁铁支部”。2014年以来,该支部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投资5000万元建起国家4A级景区三峡九凤谷,带动700多名村民吃上旅游饭。

这是宜都建强支部堡垒、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今年,宜都在党建上再发力,全市以“三在”工程为抓手,通过“五强书记领航行动”“磁铁支部凝心行动”“乡村振兴聚力行动”等三大行动,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全面建强基层党组织。目前,该市已建成39个“磁铁支部”,一大批党性强、服务强、带富强、理事强、自律强的“五强书记”活跃在各个乡村,成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宜都通过姚家店镇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区党委,枝城镇四大片区党委、王家畈镇联村党委、五眼泉镇“两溪两桥”旅游区党委,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在红花套镇杨家畈等村成立服务产业党支部,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成立青年创业协会党支部,织密基层组织网络。全市1232个党支部对标“磁铁支部”提升堡垒指数,支部书记竞相作为,干事创业激情迸发。

九凤谷党支部与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拖溪村、望佛桥村组建“两溪两桥”旅游区党委,抱团发展。一条15公里的旅游环线串联三峡九凤谷、胡敌烈士纪念馆、清代望佛廊桥、农耕文化馆、采摘园等邻村旅游景点,“乡村游”“采摘游”“红色初心之旅”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名片,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红色引擎正在成为宜都乡村振兴“助推器”。全国文明村鸡头山、响水洞、中国谜语村青林寺、土家山寨吕家坳、百里桃源全心畈、架锅山等一批美丽村庄闪耀宜都。

走在小康路上,一路阳光灿烂。看!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丰收画卷,正在宜都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湖北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