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了由“人治”到“自治”的转变,为乡村治理构建厚实基础。
“目前针对我们村里的这条污水沟改善问题,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
“组长,有这么一个问题是村组能解决的,就是2017年搞的下水道桶,那个质量要求确实不高。”
……
一杯清茶,围屋而坐,在陆城街道尾笔村第三网格“支部微家”,一场“茶话会”式的支部会议正在进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问题,商议对策。
“在这个‘支部微家’里的话,我们都是围起来坐在一起,像一个小家庭一样,这样我们都有话语权,都可以畅所欲言。”尾笔村第三网格支部党员吴炎炎告诉记者,“我们的时间相对于来说也比较灵活,这样非常方便,通过我们集中在一起商讨问题、解决问题,来为我们的村民进行服务,让我们党员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建设5个“支部微家”,尾笔村形成“村—网格支部—党员—户”的网格构架,并将党的政策宣传、“三农”技术服务、诚信档案评议、阳光大厅议事、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活动等多项服务功能进驻“微家”,打通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在尾笔村第三网格支部支部书记姚昌芹看来,“支部微家”也给党员和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和场所,“有什么问题,群众可以通过‘支部微家’来了解来反映,我们党员可以及时商量解决,再个在这里也可以跟群众宣讲学习的内容。”
党员凝聚了,阵地筑牢了,更重要的还是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村级治理。2018年该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狠刹人情风,最初村民们无法理解,经过红白理事会上门做工作,村民思想逐渐改变,如今陈规陋习已不复存在。
对于红白理事会成立前后带来的村民思想变化,尾笔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李毓新感受最为直接,“在今年红事禁办白事简办的情况下,只要是家里有什么事,都会主动打电话,要么跟组长打电话,要么跟我打电话,都比较自觉,村民也非常配合,好像已经成了一种规矩了,老百姓也比较认同这个事了。”
随着诚信档案的建立和《村规民约》的制定,将个人行为与文明积分挂钩,村民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遵守,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力推动了乡村有效治理。
据尾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攀虹介绍,该村实行了“123”乡村治理模式:“1”即以村规民约为基础,“2”即以人情风治理和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建设为抓手,“3”即整合村组干部、党员队伍、乡贤能人为支撑。“以人性化的操作方式,搭建起与村民群众的连心沟通桥,让村民成为多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由此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
尾笔村只是我市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一个缩影,自2019年11月起,我市坚持以网格党支部建设为载体,在全市建立了494个网格党支部,探索建立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面修订全市155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通过先进性、合法性审查,激活治理动能。设立市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基础上,选齐配强155个村、社区法治村主任,构建社区一刻钟、农村半小时的“法律服务圈”,全方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宜都融媒记者 朱敏 陈凡)
责编:李虹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