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根据红花套镇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安排,52岁的镇财政所干部杨文华负责联系南桥村4组精准扶贫户金发新。经过5年精准帮扶,金发新种柑橘、养肉牛、干技工,通过政策支持、结对帮扶、勤劳苦干,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致富路子越走越宽。而在金发新的心目中,杨文华就是那个“三帮三增”的贴心人。
精神状态上帮扶引导,打开心结增信心
1986年出生的金发新,自幼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后来父亲意外去世,金发新便和奶奶一起过着贫穷艰苦的生活。
20多岁时,通过学艺,金发新练就了一身不错的水电工安装技术,他便一直辗转在外地水利建设工地上打工。由于水利工程受天气影响较大,常常是工期短、工日少,工资也时高时低,一年下来,除去开支,结余不多。
2014年,金发新在云南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当年年底便成了家。2015年,随着大儿子的出生,生活开销增加,再加上因为危房改造、异地搬家建房,欠下亲朋好友5万多元债务,金发新对自己和家庭前途感到非常迷茫,甚至一度产生了“破罐子破摔”念头。
详细了解这一情况后,杨文华和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组队员一起,多次登门与金发新交心谈心,替他分析现状,“若继续选择在外漂泊打工,收入不高,也不能照顾外省远嫁而来的妻子、刚出生的儿子和有精神病疾病的婆婆,更无法享受精准扶贫政策支持。”
面对隔三差五就来家中嘘寒问暖的杨文华,金发新也慢慢地打开了“心结”,思虑再三,他决定留在家中、就近择业。
种养技术上帮扶改变,解决困难增收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父亲留下了近200棵柑桔树,由于金发新不懂柑桔种植技术,加之多年在外打工,为避免荒芜,这些柑桔树只得交给乡邻代为管理。为让金发新有持续增收的门路,在和他讨论商量后,杨文华决定通过柑桔种植产业来增强其“造血”功能。
先是帮金发新收回了柑桔树,又专门邀请市高级农艺师杨承清到桔园,对品改、修剪、施肥、增产、稳产等关键管理要点,面对面传技术,手把手作示范,还请南桥村柑桔管理老技术员郭学富,对金发新家所有柑桔树进行了修剪,对几十棵产量低、卖价差的椪柑树进行高位嫁接,并帮金发新争取到每亩500元的柑桔品改补贴。同时,还自掏腰包为金发新买了100棵脐橙苗。
在杨文华的结对帮扶和金发新的辛勤劳动下,从2017年开始,金发新卖柑(橙)的收入每年稳定在8000元左右。
2018年,杨文华由积极协调,帮助金发新在红花套镇农商行获得6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以此新建了60多平米的肉牛圈舍,喂养了10头黄牛。2019年春节期间就实现利润2万多元。
技能岗位上帮扶促进,挖掘潜力增门路
结对帮扶中,杨文华明显感受到,金发新很聪明、也很勤奋好学,不仅水电工干得好,还会电焊工、厨师手艺、做屋顶防水油膏。今年疫情形势好转后,金发新一直在青林寺村特警基地承接安装水管和通风管道的相关工作。
打听到镇内鑫洋农村供水管理公司正在物色新的管理员接手,杨文华便邀请该公司两名负责人一起到金发新家中考察,目前已经达成初步意向。
今年,南桥村在市水利和湖泊局的帮扶支持下,新建了高标准柑桔采摘园,试园效果良好,这也将为镇里带来更多客流。而金发新的桔园恰好位于采摘园入口处,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发展的好机会。
金发新说以后还想把产业做得更好一些,杨文华便帮他整理出了一个“三子联动致富路”的发展思路:建一个游客采摘的柑桔小园子、开一个土鸡主菜的小馆子、负责一个村的供水管子。在杨文华的启发和带动下,金发新的干劲更足了。(通讯员 邹祖国)
责编:向姝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