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幸福蝶变潘家湾

——潘家湾土家族乡建乡20周年快速发展纪实

山乡秋色

石林风姿

梁山朝晖

大道纵横

土家集镇

茶园秋韵

酥饼飘香

编者按

2000年6月,宜都潘家湾土家族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湖北省12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也是宜昌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20年春华秋实,20年沧桑巨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鼎力帮扶下,在全乡人民的矢志不移、奋力拼搏下,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特色产业如火如荼,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潘家湾土家族乡迎来华丽嬗变。

片片茶园葱翠欲滴,条条道路交错纵横,特色村舍炊烟袅袅,奥陶景区游人如织……秋日里,潘家湾土家族乡风景如画,生机盎然。

弹指一挥间,转眼20年。2019年,潘家湾土家族乡财政总收入完成2389万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1258万元,相对2000年增长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689元,增长9倍。

20年来,潘家湾摘获了一系列桂冠:国家卫生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茶叶)、湖北省卫生先进乡镇、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佳村寨、湖北省乡村清洁行动先进单位、湖北省“四好农村公路”示范乡镇等多项“金字招牌”,成为潘家湾对外的一张张珍贵名片。

以路为轴 美丽乡村连成片

10月1日,国庆长假第一天,吕家坳村迎来了大批自驾游客,长6.8公里、宽7米的村主干道段栗线上停满了车辆,游客参观古民居、畅游茶园、吃农家饭,寂静的山乡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谁也没想到,一条路竟然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村民吕志和感慨地说,自从段栗线通车后,来村里旅游的人逐渐增多,特别是节假日,路上车水马龙,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路是乡村振兴的载体,是脱贫致富的“金色纽带”。

在乡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吕家坳村争取资金,将原来只有3米多宽的土坯路进行改造升级,道路扩宽到7米,并进行了黑化、亮化。如今,全新升级的段栗线如同一条黑色巨龙,在山乡间蜿蜒前进,将周边农户串连起来,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致富路。

随之,以道路提档升级为契机,该村对集镇建设、村舍规划、水电改造、路灯安装、公厕广场修建等基础设施“大手笔”投入,百年吕家坳从一个偏僻闭塞的“后进村”演变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明星村”。

段栗线是潘家湾修建“四好农村路”的一个缩影。栗周线、聂毛线、雷梁线等升级后的道路形成一个环线,将该乡9个行政村连在一起,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驱车行走在这条环形大道上,具有土家风情的特色民居不时映入眼帘,与周围的青山绿水有机融入一体,让人心旷神怡。

高标准修建的环线公路是全乡的交通“主动脉”,一条条通到每家每户的水泥道路则如同“毛细血管”,延伸到大山深处,为村民出行、土特产销售带来了极大便利。

“以前交通不便,农民一头猪要少卖几百元,现在出门不沾泥,和城里没什么两样。”吕家坳村老支书向从政说,近20年来,交通设施的改善是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也是最能为村民带来实惠的变化。

乡财政所所长史清宏介绍,全乡5400多户,90%以上家庭都通了水泥路,极少数因地理位置太偏或者长期无人居住的农户,则通过易地搬迁等方式解决交通难题。

在解决道路问题的同时,该乡还对农村供水、供电、房屋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最大限度解决农民居住生活难题,提升村民幸福生活指数。

绿色打底 乡村振兴入佳境

良好的自然生态、随处可见的标准茶园、统一规划的土家民舍、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淳朴好客的土家人民,更有奥陶纪石林等自然景观,让地处武陵山区的潘家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吕家坳村,古色古香的土家风情建筑吸人眼球。飞檐翘角、青瓦白墙、栏杆垛脊、吊脚楼、马头墙……这些充满“土家元素”的民居让游客大饱眼福,“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土司时代”。

村里新修建村民休憩广场,廊台亭榭,鸟语花香,成为村民、游客休闲驻足的好去处,太阳能路灯、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高配”进一步提升当地旅游档次。不远处,具有百年历史的邓家老屋成为该村另一特色景观,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在将军山村,“红色”成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主打色。

将军山村是革命先烈叶光吉故里,也是潘家湾烈士陵园所在地,“红色”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村里规划,依托沿途红色景点,高标准修建2公里红色旅游线路,并修建“光吉红军广场”、“忆苦思甜农家乐”等旅游接待设施,让“红色”提升当地村民的幸福“成色”。

在将军山村,88岁的退伍军人王忠凯义务为烈士陵园扫墓30年,成为广为传颂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将军山人缅怀先烈、继承遗志。

“我们在王忠凯老人家建立了第三网格支部,传红色基因,育时代新人,让将军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将军山村党总支书记胡晓晓说。

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营销同步跟进……“乡村游”的兴起,带给老百姓的是“真金白银”。

国庆节期间,吕家坳村吴昌英的“吴婆婆”酥饼供不应求,前来购买的车辆排起了长龙。原料纯正、纯手工制作、柴火烘焙的酥饼口感极好,受到消费者追捧,一年能卖出30多万元,并由此带动当地特色食品产业发展。

在相隔数里的沈家冲村,奥陶纪石林景区内游人如织。依靠旅游,村里发展的50亩猕猴桃基地迎来销售旺季,大小均匀、汁多味甜的红心猕猴桃受到游客青睐,塞满了游客的后备厢。

乡村游带动乡村富。乡党委书记吴光立说:“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振兴,潘家湾人民从以前单纯卖茶叶到如今的卖生态、卖风景,潘家湾打造全域生态公园的理念正逐步变为现实。”

一村一品 产业托起富民梦

“截至9月底,今年潘家湾储蓄存款净增6300万元,总金额达到3.75亿元,是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9月30日,宜都农商银行潘家湾支行行长杨爱民兴奋地对记者说。

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经济指数都在大幅下滑,潘家湾为何不减反增?

“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今年的生猪行情好,潘家湾有养殖生猪的传统,猪价好,家家户户都能赚到钱。同时,茶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不错的收入。”吴光立说,现在潘家湾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营生,老百姓不仅不用为生计发愁,而且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少村民在宜都及宜昌城区买了房。

在集镇附近,一片具有浓郁土家风情的建筑群非常醒目,那是当地村民胡安明斥巨资打造的宜红茶生产基地。宽敞的厂房、先进的工艺、精致的包装,作为茶马古道标志性特产的宜红茶在这里精加工、广传承,成为潘家湾对外的一张名片。

胡安明是土生土长的潘家湾人,从事红茶制作已有十多年,是宜都宜红茶制作的传承人。他的红茶加工基地集红茶制作、观光旅游、制茶体验于一体,年销售额达到数千万元,带动当地数百户村民致富。

茶叶是大自然赐予潘家湾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该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茶山资源,在减少农残、提升茶叶品质上下功夫,稳定茶出口,增加茶收入。目前全乡茶叶总面积突破3万亩,年产量达4900余吨,年创产值上亿元。

在梁山村,蔬菜种植及中草药培育成为山乡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曾经的梁山村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村里无产业,群众致富没门路。“求变才有路!”新一届梁山村“两委”班子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引进返乡能人杜永军发展高山蔬菜110亩,大棚种植,施有机肥,高山无公害蔬菜直供宜昌、武汉、长沙等地。

不仅仅是蔬菜,当地还引进全省中药龙头企业平村众赢公司在当地发展中药村340亩,种植当归、柴胡、白芷、仓术等中药材,村民不仅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收入,而且在基地务工解决就业。

既要土地生“金”,还要生态致富。梁山村党总支书记张爱民透露,依托梁山旅游资源,宜都市三江文旅投公司在当地打造全民健身户外拓展中心,发展民宿、酒店产业,一期13幢民宿主体结构已建好,即将开业纳客。

“飞地经济”是潘家湾的特色,也是该乡重要的经济支撑点。北山超市、维纳斯度假酒店等一大批“身”在城区、税在当地的“飞地企业”快速成长,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乡经发办主任胡振介绍:“截至目前,今年共引进项目8个, 其中工业项目4个,商贸物流项目3个,餐饮项目1个,协议总投资1.34亿元;开工项目7个,投产项目6个,半年宜昌‘三新’项目考核位居山区乡镇第一名。”

以人为本 齐心共谱“文明曲”

环境变美,村民变富,带来的是乡风正、民风淳、气象新。

在吕家坳村易地安置点,74岁的邓官元是从村委会后面的山上搬下来的易地搬迁户。7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紧挨村主干道,门口种满花卉及果树,屋内电视机、空调、沙发一应俱全,窗明几净。“以前住山上,交通不便,现在搬迁到安置点,出行、购物都非常方便,舒坦多了!”邓官元感慨。

不仅仅是吕家坳村,潘家湾土家族乡各村都高标准修建了易地安置点,低保户、贫困户、高山户均可按政策申请到安置点居住,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体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安置点里一年四季春意融融、欢声不断。

黄昏时分,在潘家湾集镇及各村文化广场上,乐曲悠扬,人们翩翩起舞,“跳广场舞”已成为当地村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现在农活大部分是机器操作,也不累了,闲暇时跳跳舞,串串门,拉拉家常,咱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新鲜!”将军山村民熊艳说。

文明创建,潘家湾同样有声有色。在全乡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强力推行垃圾分类,建立起“户集—村收—乡中转—市处理”的垃圾清运模式,组建环卫队,每天按照路线集中清运一个村民小组,彻底告别环境“脏乱差”。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该乡“面子”“里子”一起抓,着力提升村民素质,乡里动员优秀党员、退休干部、道德模范等,成立乡贤理事会,让农村的“闲事”有人管、有理管、有效管。

在微信公众号“宜都潘家湾”发布文明诚信“红黑榜”,通过公布于众的方式,提升村民的思想素质及行动自觉。“望洲坪村谢芳孝老爱亲”“沈家冲村胡某某违规操办酒席”……“上了‘红榜’,倍有面子;上了‘黑榜’,一家人都抬不起头。”梁山村村民鲜于文深有感触。

栗树垴村连续九年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让道德模范成为身边的榜样,让村民在你追我赶中“比”出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栗树垴村党总支书记陈伯金说:“现在民风和谐,人心思善,大家鼓足干劲建设美丽乡村,共同奔向小康生活。”

2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今日潘家湾,携改革开放的春风,借乡村振兴的机遇,唤醒土地、山川、水面等沉睡资源,激活村集体资产,推动城乡互融互通,打造全域生态公园,成为武陵山区激情奔涌的“后浪”。(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方勇华 通讯员 赵孟莹 廖维

本版图片由潘家湾土家族乡政府提供

记者手记

20年,潘家湾变了样

一片茶叶,漂洋过海,每年创收上亿元;一处风景,经过“修饰”,成为“网红”打卡点;一片“红色”,深入挖掘,成为村民致富的“支点”……20年来,勤劳奋进的潘家湾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迈开发展步伐,土家山寨谱写强乡富民新曲。

吕家坳村牢牢践行“两山”理念,在绿水青山上做文章,惊了岁月,富了山乡;将军山村秉承先烈遗志,开展红色旅游,“红”了山寨,美了生活;梁山村依靠种植无公害蔬菜、中药材,黄土地长出了致富“黄金叶”。

“绿”“红”“土”,三种色调,三支乡村振兴的“抓手”,都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成色”。

山乡大地万象新,文明新风吹大地。垃圾分类、邻里和谐、团结互助、崇善向德……这些新时代的“文明标签”,已深深扎根潘家湾土家族乡一万五千余名村民的脑海,并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济强、百姓富、民风淳、生活美,这是今日潘家湾的真实写照,也是20年来潘家湾人民团结奋进结出的累累硕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