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无”地带到四有”新村——古水坪村“升值记”

“当你有希望时,这个动力就越来越大了。”

张剑波觉得,返乡,值得!

在张剑波眼里,从前的古水坪村是个“三无”地带。没有楼房,没有道路,没有通班车,是个不适宜居住的地方。

今年秋天,在王家畈镇古水坪村见到张剑波时,他已经在村里踏踏实实住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重新认识着这个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的“四有”新村。

1981年出生的张剑波,在北京、西安等地打拼了20年后,终于在去年年底决定,返乡!

“每一年回乡都感叹,最近几年变化特别大!一年比一年美,所以回家了之后就越来越有盼头。”现在,张剑波是古水坪村治保主任。

和张剑波一样,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的,还有64岁的村民黄宗海。见到他时,他正在大棚里干活。

刚刚结束的一季圣女果采摘,让他见识到了啥叫“火爆人气”。“那天天有人来,他们要摘圣女果,都是从武汉过来休闲的。我们这些打工的都可以跟他帮忙卖。”


2019年4月,宜都市云海家庭农场正式运营。它的主人,名叫张海荣,是个85年的小伙子,返乡前在海宁做皮革生意。当时古水坪村有200多亩没啥效益的土地,张海荣将它们全部流转过来后,种上了风险相对较小的几种作物:圣女果、高山冷水米、甜玉米和荷花。

也是从那时起,64岁的黄宗海有了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的机会。这个曾经因为上了年纪只能无奈种田的庄稼汉,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干一天80块的工钱。”修枝、疏叶、摘果的活,干起来还算得心应手,黄宗海对工作很满意。村里像他这样长期在基地打工的村民,还有十几个。

7个白色大棚,种了大、小两个品种的番茄,价格分别是3.5元/斤和8元/斤。让黄宗海感到奇怪的是,在他看来贵得离谱的小号番茄,热度碾压大号的。因为今年夏季率先卖完的,竟是卖得贵的那种。

这种颠覆了老黄认知的圣女果,亩产8000-10000斤,一半供货给宜都的大型商超,一半供游人采摘。

同样一亩地,以前吭哧吭哧也才赚千元,现在换了品种后居然轻松上万。

古水坪村的另一款“高价且俏销”的宝藏农产,是云海农场去年种下的50多亩高山冷水米。

相比村里传统种植的水稻,它的口感更香、更糯。当然,最让人欣喜的是,它的售价达到了一斤8元,种它更赚钱。

当秋风把稻穗吹的金黄,这50亩高山冷水稻田也成了村里的“颜值担当”。稻田四周,整齐排列的一棵棵银杏会将乡村好风光延续到深秋时节。

一年四季,驶进古水坪的旅游大巴越来越多,来拍照的,来采摘的。不知不觉,这里的好山好水也开始为乡村增值。

游客来了,怎样收获他们的点赞和好评?下一步,村里计划培养一批能够烹出山里风味的厨嫂,再把周边环境稍好一点的民居发展成民宿。然后,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前提下,打造一批能够吸引人留下来特色景点。

云海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海荣的抖音账号,关注的人越来越多。通过他的账号,能看到玉米丰收的香甜、圣女果采摘的热闹、荷花绽放的娇艳,还有风吹稻田的浪漫。张海荣说,互联网是个助力乡村振兴的好帮手,能够帮大山外的人们看清曾经被忽视的乡村价值。

云海家庭农场经营人张海荣,发在抖音上的“土味”视频

乡村价值,曾经亟待被挖掘,现在急需被展现。它是多棱的,也是立体的。不同的人提取的乡村价值,也是各异的。

在参与和见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返乡的张剑波也日益强烈地感受到家乡对于自己的意义。

“我自己身体不好,每年春天都要感冒两次。但是回家之后你会发现,这种情况慢慢没了。空气变好了,人也心情舒畅了。怎么说呢,就是很安逸了。”这是乡村之于张剑波的另一重价值。

让土地变得值钱,让农产实现稳赚,让风景能够变现,甚至让返乡的人儿有心情愉悦的“附加值”陪伴。

正在升值的古水坪村,如今是村民们眼中的创业沃土,是乡亲们心中的精神归属。它更是无数振兴中的村庄缩影,实力不该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