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推介,宜都帮助上岸渔民实现转产转业

11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渔民上岸,有了新营生》,报道宜都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开展培训做好兜底保障,帮助上岸渔民实现转产转业。

部分内容如下

渔民上岸,有了新营生

大江大河·关注长江禁渔①

编者的话

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今年1月1日,长达10年的长江“禁渔令”开始实施。10个多月来,沿江各省份和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多措并举,禁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另一方面,禁令之下,非法捕捞、私下兜售“江鲜”的情况依然存在。长江禁渔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更考验相关监管者、执法者的能力和耐心。

如何保障退捕渔民就业和生活?如何保证市场上鱼类的正常供应?如何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关注长江“禁渔令”实施以来,各地的实践和探索,以及目前还待进一步解决的相关问题。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10月21日新闻发布会

湖北宜昌

老吴晚年有保障

电铃鸣响,警示灯闪烁……一大早,吴世明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到湖北宜昌东阳光火力发电厂上班。刚到厂里,就发现消防主机上显示配电室出现故障,可能有火情。他和同事立即带上灭火器和检修工具赶到配电室,发现其实是烟雾报警器出了点小问题。现场迅速处理,险情排除。

今年49岁的吴世明原本是宜昌宜都市白水港村渔民,祖祖辈辈在长江边捕鱼为生。白水港村是宜都市最大的渔民村,村里有渔民360人。渔民常年作业的江段,属于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工作开始后,他们成了当地最早一批上岸的渔民。

白水港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梅介绍,村里的渔民大多没有土地,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捕鱼,“而且,他们大部分年龄比较大,技能单一,谋其他职业相对困难”。

针对一些渔民年龄大、技能单一等问题,宜都专门安排一些简单易上手、对技术和身体条件要求不高的普工、后勤、保安、巡护员等岗位,帮助他们实现转产转业。

通过参加政府在村里组织的专场招聘会,吴世明进入东阳光火力发电厂,成为一名维保工人。“开始还担心自己快50岁了,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没想到公司组织了专门的培训会,还安排老员工从旁指导。”吴世明说。

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开展培训,白水港村75%以上的上岸渔民在周边兴发、东阳光、华新水泥等企业实现再就业。对于那些年龄更大的渔民,当地也努力做好兜底保障。据介绍,宜都2004年就把渔民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对于过去完全靠捕鱼为生的专业渔民,此次退捕后,政府还会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副业渔民则按标准的80%执行……

2019年6月,吴世明和宜都市枝城镇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宜都段渔民退捕安置补偿协议,按照他的渔船、渔具等数量和评估价值,一次性得到10多万元资金补偿。同时,他和爱人每人还有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补助。“现在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4000余元,收入更稳定,人心里也轻松一些。”吴世明告诉记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