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试点治理“小微”水体成风景 护清江碧水东流

冬日暖阳,金桔满园,正值丰收好时节。

在我市大小桔园里,忙碌的桔农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在桔林旁边,通常有一口堰塘,这是抗旱浇苗的“当家水”。

碧水倒映着丰收景象,好一幅催人奋进的山水人文画卷。

“过去这堰建了没人管,水少还脏,现在有了保洁员,水清洌了,洗涮东西也方便......”12月7日,记者在红花套镇吴家岗村1组遇见村民陈达志,他摘完柑桔在堰里清洗农具,望着一弯清水感叹道。

据红花套镇政务中心水利员章彩霞介绍,去年全镇开展“小微水体”整治,对小水库和塘堰实行“一长两员”主体责任管理,让一些几十年的小库、大堰更干净,水更清了。



“我们村有127口堰塘,其中8个大堰被列为全市首批小微水体整治项目。”吴家岗村党支部书记陈仁斌介绍道。

在该村6组骆家大堰处,笔者发现村民廖华远正在水里打捞漂浮物。在这口大约能蓄水六七千立方米的堰塘里,廖华显得非常渺小,但他的一举一动却又那么地显眼、引人注目。打捞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的日常工作,因为他是这口堰塘的保洁员,“我很愿意做这个事,于是我就自愿担任了保洁员。”随后,他指着仅容一人的小船说,“这个渔划子是我自己买的,过去村民养鱼投肥,水都被污染了,现在喂鱼只用青草和蔬菜,让水质更好了。”说罢,笔者低下头便看到水里放养的红鲤等观赏鱼嬉戏打闹,在清澈的水里游来游去,和谐又赏心悦目。

红花套镇毗邻长江,早些年全镇农业“水改旱”,由种植水稻转而发展柑橘。辖区内5条渠道、797处堰塘因“可有可无”被边缘化,功能逐步弱化,有的基本荒废,每遇极端干旱气候,又因缺水受损严重,小型水利工程成了“鸡肋”。

振兴乡村,水利先行;精准扶贫,没水怎行?2020年,我市以红花套镇为试点,开展小微水体整治,该镇4个小水库、89口大堰被划为“小微水体”。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该镇按每口堰塘3000元、渠道每米20元的标准奖励补贴主动兴修小水利的农民,而今年又有45口塘堰被清淤整治。此外,我市还以此为契机,依托“河长制”,集中开展“小微水体”整治与管护,建立“一长两员”主体责任,形成村级主责、群众参与的日常保洁管护机制,使一些“小微水体”得到有效管理。

随后,笔者来到靠近清江边的五眼泉镇鸡头山村。该村属于集体资产的堰塘有172口,农户自行开挖堰塘100余口,而村党支部书记彭晓柏则是“一长两员”的“河湖长”。

为做好“小微水体”的整治,该村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清沟渠、清塘泥,部分“小微水体”还安装了人工浮岛来改善水质,水产养殖也杜绝化肥饲养,呈现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新农村景象。该村还将辖区分为5个片区,常年聘请5名保洁员,专门负责扫地、维护道路、清洁水面卫生,并对保洁员每年进行考核,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该村还成立了“金乡邻”志愿者服务队,经常组织志愿者们参加河道和塘堰水面清理。

“小微水体”活跃起来,积少成多力量大。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保障力增强,农民增产增收,生活环境改善,从源头阻止了污水流入江河,使得我市水域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每个季度水质检测报告显示,全市所有河流都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清江长期维持在II类,部分国控断面达到I类标准。(通讯员 李广彦)

责编:喻姣阳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