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多管齐下”提升法治文化“软实力”

——宜都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纪实

迎着冬日的暖阳走进宜都,法治的和煦之风扑面而来,所到之处,皆是一幅幅繁荣和谐的优美画卷。

近年来,宜都市以法治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筑牢普法阵地,播洒法治阳光,全力打造“法润宜都”特色品牌。先后涌现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宜昌市民主法治示范村”16个,获得“宜昌市法治单位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的29个,宜都市司法局被省普法办确立为省级法治文化联系点,宜都市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区)”称号。

科学布局,建强法治文化景观阵地

科学布局,项目化推进。宜都市以《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宜都建设的意见》《法治宜都建设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法润宜都”工程建设方案》为基础,研究出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实施“一圈一带一路”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方案,以清江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清江小学等一批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法治文化示范点和法治建设示范单位为基点,连点围圈形成“市区中心法治文化示范圈”;以境内长江上游端的渔洋溪村为起点,新建一批沿江法治文化示范村庄,连点成线形成“沿江集镇法治文化示范带”;以弭水桥村三峡九凤谷彩色旅游路等“十条旅游热线”为依托,实施“旅游热线+法治文化”工程,纵深延展形成“丘陵山地法治文化旅游路”,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及以奖代补政策激励,不断优化升级法治文化阵地硬件设施。

五年来,市乡村三级累计投入超过400万元,全市155个村(社区)道德法治讲堂、法治宣传栏和LED屏等基础设施覆盖率100%,新增各类特色法治文化阵地56个,总数达到61个,其中市级法治文化阵地19个,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11个,法治“盆景”渐成“风景”。

创新管理,推出联合专业调解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宜都市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组建“联合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出联合专业调解“1+7模式”,即:一个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加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环境纠纷、物业管理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知识产权七个方面的专业调解。致力于化解矛盾纠纷,创新社会管理,让城乡居民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不断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宜都市联合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自2019年10月正式运行,先后调处各类纠纷230起。在调解人员选拔上,宜都市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方式,向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推荐,通过笔试、面试程序,从法院、公安、司法行政及相关业务部门挑选出9名热爱调解事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具有较强政策法律水平的精兵强将。

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还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划分,建立了50名专家组成的调解咨询专家库,为各类专业调解排疑解难、说法定论、分清是非,提供技术性支持。

探索创新,谱写法治新篇章

“自从村里配了法治村主任,村里的扯皮事少了,大家团结一心建设美丽新农村。”潘家湾土家族乡吕家坳村党总支书记管永强说道。

今年以来,在法治村(社区)主任的积极指导下,宜都市新申报创建宜昌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 家,新创建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11 个,协助开展法律风险排查 112 次,协助起草、审查合同 26 份,村规民约、自治章程修订率、合法性审查率均为 100%。

宜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由法治村(社区)主任统筹村(社区)治保会、法律顾问、社区民警、司法所干警队伍,定期组织会商研判,指导处理疑难问题,开展平安建设和治安防范,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为提高村(社区)“两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由法治村(社区)主任牵头组织村(社区)制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定期组织村(社区)“两委”成员带头学法,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居)民小组长、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

同时,法治村(社区)主任还结合村(居)民生产生活实际,利用各类宣传日、重要节庆、民俗文化节等契机,组织开展道德法治讲堂、法治文艺演出、送法下乡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村(社区)主任进村,法律宣传到户,法治服务到人。宜都选派155名法治村(社区)主任,填补基层法律“真空”地带、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受到广泛关注,为基层社会治理开辟了崭新的篇章。

三峡日报通讯员 廖和平 冯士全 唐卫星 刘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