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浪尖上的“舞者”

白水港村360名渔民,是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9.4万父老乡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业,喝长江水,吃江中鱼,被称为浪尖上的“舞者”。

为了长江生态的修复与保护,他们舍弃了240多年来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创业者。2020年8月,白水港村完成渔民上岸转产安置;2021年1月1日,他们将和长江流域20多万渔民一样,正式退出捕鱼这个古老的职业。

作为一个在枝城镇工作13年,在镇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10年的基层干部,我经常和渔民们打交道,很多人的情况已相当熟悉。我见证了渔民们的艰辛与勤劳,禁渔退捕的彷徨无奈和酸甜苦辣,也感受到小渔村的沧桑巨变、渔民们经历阵痛后的收获与幸福。

此时此刻,我百感交集,有无数的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致敬,浪尖上的“舞者”。

致敬,首先源于他们曾经生存的艰难和无私付出。最初接触这个群体,是在12年前,我被渔民生产的艰辛和生活的艰难所震撼。当时,刚刚从市里到基层工作的我分管信访维稳工作,一份白水港渔民反映“长江水质恶化、渔业资源减少、渔民生活困难”的联名上访信,批转到了我案头。看到信访件上的100多户签名,我心里相当压抑。组建专班调查后,我的心情更加沉重。

那时,许多渔民还过着“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的生活,他们以船为家、耕波犁浪,“一艘渔船一个家,养女不嫁白水港”。随着长江渔业资源逐渐萎缩,渔民们下水无鱼、上岸无地,基本生活、养老、子女教育都成问题,渔民成了生活最困难、情况最复杂、矛盾最突出的一个群体。

了解到他们的困难,我们力所能及地给予帮扶:加快落实渔民的被征地农民待遇,发放生活困难补贴,符合低保的对象纳入保障……直到2008年底,市镇分类纾困解难,渔民群体上访才告一段落。但是,渔民们的生活仍相当困难,时常令我揪心。

近几年,长江大保护成为国家战略,长江逐渐开始禁渔,渔民们将永久告别渔舟泛波的生活。禁渔后,渔民们怎么办,我们的工作该怎么做?一趟趟入户宣讲、一场场技能培训、一轮轮企业招聘、一批批退捕兑现……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三级工作队连轴转,360名渔民从无奈迷茫到理解支持,白水港186艘渔船逐渐上岸。

致敬,因为渔民们的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年近六旬的刘成志成为率先转产的渔民户。他把渔船上交村里后,到附近的华新水泥有限公司干起了劳务工。同样每天早出晚归,老刘活儿干得格外带劲。他说,“比起过去的风里来雨里去,岸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在老刘这样的老渔民带动下,目前在企业就业及灵活就业人员达到251人,占全村渔民的近七成。

致敬,缘于渔民们的大爱和感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渔民段启柱主动请缨,到村口的交通卡口执守,一干就是30多天。段启柱的一个长辈开着老年代步车强行冲卡,他硬是用身体给挡了下来。他说:“不是我要同您过不去,既然我站在这里,就要负责到底!”妻子每天都提心吊胆,“现在别人都不出门,你却在外面执勤,接触这么多人不安全吧?”段启柱对妻子说:“国家现在有困难,如果都怕危险,疫情防控谁来做?”

致敬,我们一起走过的路,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我们忘不了白水港渔民在“共抓大保护”中的舍弃与付出。两年来,我们还接连打响了非法码头整治、规模养殖场关闭、化工产业转型等系列攻坚战,长江干线枝城段生态修复和城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实施。通过还绿于渔民、还水于渔民,建成滨水湿地82亩、生态绿道3.2公里;同时在乡村振兴中擦亮文化底色,“白水渔村陈列室”“渔民驿站”成为渔民们讲述渔村故事、传承渔民文化的新去处。

枝城,这个昔日的化工重镇正在蝶变为生态新城;白水港村,这个百年渔村也已摆脱贫困,奔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我坚信,只要我们传承发扬“起早贪黑、风雨同舟、鱼米满仓”的白水港渔民精神,这群浪尖上的“舞者”一定能够跳出一场人鱼共生、人水和谐的交谊舞,不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枝城镇党委书记 阮晓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