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宜都长江大桥全面建成 朱灿义 摄
宜都市市民活动中心“五馆一中心”基本建成
宜都东阳光冬虫夏草三期项目全面投产 徐磊 摄
长江宜都枝城段曾经灰尘满天的码头变身滨江公园,成为群众娱乐休闲好去处 张发智 摄
2021年1月6日,宜都港开启首单集装箱业务 朱灿义 摄
宜都以党建为引领,推行“双基强化、三治融合”促进基层治理创新
宜都市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战疫情
宜都村(社区)实现家庭诚信档案馆全覆盖
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宜都而言,是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一年。
这一年,风云跌荡,浴火重生。当新冠肺炎疫情强势袭来,宜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4天建成宜都版小汤山医院,第一时间将确诊、疑似病人进行隔离,并在县市区中率先实现清零,成为全宜昌市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这一年,高歌猛进,砥砺前行。虽然遭遇疫情、洪水等多重考验,但宜都发展步伐依旧快捷,招商引资硕果累累,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大批重量级企业及项目落户宜都,为宜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一年,潜移默化,普惠民生。宜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贫困户全部实现销号,民生实事件件回声,百姓收入节节攀升,山乡大地绽放新颜,就业开通“绿色通道”,社会治理活力尽显。
梳理2020年的发展脉络,宜都思路清晰,步履稳健,举措得力,成绩斐然。
疫情防控“不松劲”
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一座城市及人民的一次综合”大考”,宜都无疑交出高质量答卷。
庚子春节,一场毫无预兆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时,宜都闻令而动,主动作为,奋发有为。
一条条抗疫战线迅速铺开,一张张防控大网迅速织牢,一个个抗疫故事逐一上演,一个个英雄人物跃然而出。党员冲锋在前,医护白衣执甲,网格筑牢防线、警徽诠释担当、基层踊跃参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民力量成为关键词,人民成为抗疫的中流砥柱。
“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期间的宜都大地,铿锵的誓言此起彼伏。
为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宜都市领导挂帅联系城市社区,党员干部联系小区,包联楼栋,实现城区所有楼栋包联党员全覆盖。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宜都实施联防联控网格化管理服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人员力量下沉,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城乡社会疫情防控治理体系。一大批基层网格员在这次疫情中经受考验,淬火成钢。
在加强网格管理的同时,宜都适时开发出“宜码通”健康信息管理系统,让科技助力抗疫。微信扫码,现场验证出行,实时掌握在宜人员的活动轨迹……“宜码通”成为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
通过全市上下众志成城、联防联控,宜都在宜昌市率先实现无新增确诊病例,感染率全宜昌市最低,成为全省首批低风险区。
在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中,一批先进集体及个人脱颖而出。宜都陆城街道锦江社区第六党支部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被表彰为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红花套镇党委防疫先进事迹获省委组织部通报表彰。郑晓芳、张晓斌、徐向超等3名医护人员被表彰为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党建引领“一片红”
党建是魂,是高质量发展引擎。
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还是在生产车间、田间地头,都能看到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冲在一线,勇挑大梁,他们用“初心”诠释奋斗,用责任践行“承诺”,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又好又快完成。
宜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让党的旗帜在宜都大地高高飘扬。
全面强化党的领导。宜都坚持把讲政治贯穿巡视整改全过程,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全部申请销号。深化政治巡察,完成八届市委第七轮巡察,启动第八轮巡察,实现村级巡察全覆盖。市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群团工作水平显著提升。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坚决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联动协调、调查研究、提示提醒、督导检查、责任追究”五大工作机制。通过联动协调制定四张责任清单,明确市委、市委常委会、市委书记的主体责任和党政同责内容,全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在基层落地生根。
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以“三在”工程为统领,开展“五强书记”领航、“磁铁支部”凝心、“四双兴村”聚力三大行动,推广“家+红色驿站”“支部微家”“党员微家”等网格党支部经验做法,抓实年轻干部培养锻炼。深入推进“双十百千”工程、“校地合作·智润宜都”项目,引进30名博士、专家来宜都挂职。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毫不动摇坚持“严”的主基调,综合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457人次,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13件17人。基层正风反腐质效进一步增强,实现案件质量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
工业经济“底盘牢”
项目强则产业旺,产业旺则工业兴,工业兴则人民富。
隆冬时节,位于枝城镇的湖北宜都化工产业园“热气腾腾”,塔吊飞舞,车辆轰鸣,华昊新材料、新洋丰、华阳化工等“化工大鳄”进入投产前的最后冲刺阶段,千亿化工园区即将起航。
化工产业园是宜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2020年,虽然经历疫情阵痛,但宜都工业经济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工业底盘依旧扎实稳健,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生长拔节。
宜都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不断打造健全的法制环境、开放的政策环境、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宜都。
2020年3月20日,宜都市举办2020年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宜都与王老吉等16家企业云签约重点项目16个,总金额60.1亿元;
2020年4月24日,宜昌市4月重大项目开工仪式在宜都举办,以东阳光年产1.6亿支胰岛素注射剂项目为首的22个项目落户宜都,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文化旅游、总部经济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达到168.35亿元。
经济要发展,招商是“法宝”。宜都聚焦招商引资提质,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康养产业、农业产业化作为招商引资重点方向,大力招引更多“建链、补链、强链、长链”的项目,争取每月摸排储备一批、跟踪洽谈一批、推进签约一批产业链招商项目。
同时,全力抓好园区招商。化工园区重点抓好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等重点项目招商,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着力推进落户项目的开工进度,双创园区建成以高端、智能企业产业群为标志的宜都东大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围绕东阳光创新药、仿制药和原料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营商环境“质更优”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水、阳光和空气,须臾离开不得。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宜都用制度红利和政务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真心实意为企业发展当好“店小二”,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疫情期间,宜都市委、市政府提前谋划、精心组织,从2020年3月5日开始,通过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的办法,两次远赴湖南长沙迎接“新宜都人”,东阳光药业等45家企业的307名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安全返回宜都。
疫情期间,该市数百名党员干部活跃在企业车间、生产一线,指导企业落实防控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员工返厂上岗、用工招聘、交通物流、原材料保障等问题。
出台“扩大工业技改资金规模、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稳定、增强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复工用工”等四条政策措施,落实企业减负3024万元、融资5.3亿元,本级财政拿出3000万元支持中小微企业渡难关。
认真做好“省30条”“宜昌市25条”以及相关政策配套服务工作,确保“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到位,精准助力企业发展。着力建立“长年联系、常态走访”的服务机制,确保“双千”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该市加快推进“一网、一门、一窗、一次”办理,着力打造“六多合一”品牌,确保“一窗”分类受理事项达到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过90%,200个以上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
为破解疫情影响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全面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宜都市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办联合宜都丰源担保有限公司,携手宜都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全省县市区首推“科创贷”专项贷款业务,通过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乡村振兴“加速跑”
冬日里,枝城镇架锅山村群山披绿,绿水潺潺,自驾前来的游客或沿着宽敞的乡村公路步行,或登上打锣山上的观景平台眺望全村美景。“架锅山真美!”游客不由自主发出这样的感叹。
村庄变美,人心更齐,百姓变富。在宜都,无数个“架锅山”实现美丽蝶变,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蝶变的背后,是宜都脱贫攻坚的抓紧抓实,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开花结果”。
宜都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高质量落实,认真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监测及动态管理。全市1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8428户21778人脱贫销号,存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无1户返贫,无1户致贫。
宜都坚持各类问题“一体化”整改,中央、省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及督查暗访交办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出台应对疫情影响促进贫困户增收20条,市财政投入1.3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12个,新增扶贫小额贷款363户1891万元,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成效省际交叉考核。
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建设柑橘标准化基地2万余亩、优质茶示范基地3000余亩,形成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柑橘茶叶全产业链。国家柑橘农业公园、清江鲟鱼谷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
宜都宜红茶作为全省唯一茶叶品牌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产品。完成弭水桥村等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宜昌市级示范村大溪村编制规划,积极申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整治村20个,宜昌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扎实推进高坝洲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完成洋溪等5个集镇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建设,智能一体化处理设备实现全覆盖,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建设美丽宜道100公里,入选全国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试点。
民生实事“实打实”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回应民生关切,为民谋利,为民解忧,宜都统筹兼顾,一抓到底。
民生项目建设加速。文博图“三馆”即将投入使用。改造老旧小区7个,改扩建雨污管网20公里,完成12处重要城市节点整治。G318改扩建工程一标段、宋高路、橘园路建成通车,宜都长江大桥通车在即,宜华一级路三江收费站有序拆除。
新改建农村公路52公里、安防工程117公里。铺设天然气管道150公里,新增用户5216户。新建5G基站24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项目加快实施。市一中南区教学楼基本建成,陆逊中小学、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市中医医院综合业务楼加快建设。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380人。着力解决疫情期间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累计向各类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资金、生活物资和防护用品共计4812.9万元。疫情期间学生网课参学率达到100%,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全市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公共服务日趋完善。编制《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谋划补短板项目18个,总投资11亿元。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3个,推广乡镇卫生院托管村卫生室模式,打造“30分钟急救圈”。增核市疾控中心人员编制25个,为1351名医务人员发放抗疫临时性补助、卫生防疫津贴和慰问金855万元。
挥别“十三五”,开局“十四五”。宜都市委书记谭建国表示,宜都将紧紧围绕建设“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市、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市”目标定位,坚持干在实处、勇当标杆、开创新局,全力打造“宜荆荆恩”城市群关键节点、全省先进制造业关键节点、中部多式联运枢纽关键节点、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关键节点,建设生态更美、经济更强、人民更富新宜都!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方勇华 通讯员 朱灿义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宜都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