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宜都13·14】“数”看十三五 宜都交出高质量实力答卷

宜都融媒讯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宜昌市委工作要求,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践行“四个勇当”不停步,全力落实“八个聚焦”举措,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国百强位次不断前移,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攀升,交出了一份干货满满的高质量实力答卷。


在湖北宜都化工园首批入园的宜昌华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电子级钡盐项目正铆足了劲儿冲刺本月底的试生产。新厂区、新技术、新生产线……如果能正常达产,企业产值将突破10亿元,是入园前的十倍。华昊生产的电子级钡盐是不少电子元器件的基础原材料,目前已占据全球近六成的市场份额。

“元器件这一块基本上高端的100%都是进口,这么大的蛋糕,而且是增长的蛋糕。因此,我们企业对这一块特别是下游元器件继续投产建设,争取在2024年开始启动,最终把高端元器件做出来,这样的话未来的产值能达到60到70亿元。”宜昌华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林福平表示。

通过搬迁,华昊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实现了“块头”的膨胀,而且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在行业领域内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离华昊科技有限公司不到300米的地方,一家生产混凝土的传统企业——宜昌恒达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积极投身智能转型,开发上线砼智慧系统,智能制造在宜昌地区率先运用并优化发展,新投资的干粉砂浆生产线与机制砂生产线也相继投入生产。目前公司已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8项,成立创新科研工作室,制定绿色建材标准,多措并举助力迈进高新技术企业。

在该公司中控室工作人员徐萍看来,智能化不仅仅是在产品线上,还覆盖了企业生产调度运营的全过程,“现在新的订单是由客户在APP上面下单,然后通过智能调度、智能生产、智能输出等流程。整个订单从接到订单到输出大概只需要5到10分钟的时间,相比以前大大节省了生产时间,提升了效率。”

“我们整个的智能化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投了2000多万,主要是想打造一个花园式的工厂来实现绿色生产。”公司总工程师毛柯说,智能化系统的投入使用也让企业效益大大提升,“在今年疫情影响、雨水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在仅仅的八个月时间当中,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的产值。”

五年来,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工业强市目标不动摇,着力推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出系列“组合拳”,高质量发展成为宜都最鲜明的“底色”,“实力宜都”的经济底盘越做越大。以东阳光、华昊为代表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37家企业入围全省行业“隐形冠军”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2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连续五年跻身赛迪全国百强,实现持续进位。

“一是综合实力。地区生产总值2019年达到679亿元,是2015年的1.4倍,年均增长7.9%,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7万元,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二是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预计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8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2倍,三产比重由2015年的28.6%提升至40.5%;三是人民生活,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2.2万元,比2015年增长40.8%、38.3%,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预计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春介绍道。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十四五”时期,宜都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形态和产业层次迭代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厚度、提高产业韧性。充分发挥宜都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巩固原料药,壮大仿制药,高质量建设全国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促进全市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发展,在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上实现更大突破。(融媒记者 吴瀚 黎文来)

责编:李虹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