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干在实处 勇当标杆 开创新局

——宜都市“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


“十四五”时期宜都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按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宜昌市委工作要求,干在实处、勇当标杆、开创新局,加快建设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市、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市,打造“宜荆荆恩”城市群关键节点、全省先进制造业关键节点、中部多式联运枢纽关键节点、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关键节点。

具体目标任务是:综合实力更加强劲,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宜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国县域百强排名稳步上升。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按期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若干领域形成“宜都经验”“宜都模式”。城乡融合更加协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持续优化,共抓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建成长江经济带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生态宜居城市。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治理体系更加健全,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平安宜都、法治宜都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二〇三五年宜都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县市和人才强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全省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全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宜都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平安宜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法治宜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重大成果,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宜都基本建成。建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承前继后、稳中求进、以进固稳的关键五年。作为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宜都,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谋好篇、布好局、开好头、起好步,40万宜都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是一份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刚刚过去的“十三五”,宜都奋力奔跑,加速实现弯道超越,取得累累硕果,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十四五”期间,宜都将以经济发展为“纲”,以民生福祉为“魂”,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为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这是一张高标准绘就的发展新蓝图。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十四五”时期,宜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宜昌发展定位,聚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份务实笃行、铿锵有力的宣言。托之空言,莫如见之实行。接下来,宜都将继续坚持抓工业强市,夯实工业底盘;抓乡村振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抓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抓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做强县域经济;抓民生改善,补齐短板弱项,在深化“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中展现更大责任担当。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一主引领、一带支撑、一区协同、一体发展”的区域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板块支撑和动力系统。

发挥区域辐射引领带动作用。落实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要求,发挥区域辐射作用,着力打造“宜荆荆恩”城市群关键节点。

推动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主城区建设,有序扩大“主”的规模。加快沿江人产城集聚带建设,持续提升“带”的能级。加快绿色生态发展区建设,不断丰富“区”的内涵。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山水环城、田园入景、生态宜居”的滨江公园城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善现代道路交通体系,加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质量效益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标准建设专业化工园区。全面实施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国家战略和省“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建设全国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

深入推进现代园区建设。发挥宜都化工园核心引领作用、省级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新技术示范园、双创园。

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新零售、“无接触”消费新业态,拓展智慧旅游、跨境电商、数字物流等场景应用。

加快数字化发展。全面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政务服务、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强化引领支撑作用

牢牢把握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着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

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产业创新发展、企业主体壮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资源集聚、双创平台建设、科技为民惠民”六大工程,高标准建成国家创新型县(市)。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3-5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创新团队,积极吸引各类高素质人口,推进人才、项目、资金、平台一体化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政策体系保障,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协同管理机制,加强科普工作。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服务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展现更大作为。

完善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商品和服务跨区域流通,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积极承接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全面促进消费。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探索发展新零售业态,支持外贸企业内外标准有效衔接、内外市场资源综合利用。

积极扩大投资。深化与三峡集团、省交投、无锡市政等企业战略合作,强化东阳光集团、兴发集团等企业服务,坚持定期开展重大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活动。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帮助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强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监管,锻造企业家队伍。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双千”服务活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企业开办流程,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和营商环境投诉维权机制。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融资增信体系,加大企业上市引导服务力度,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出一条具有宜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实施柑桔、茶叶质效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打造世界鲟鱼谷。打造全国畜牧绿色生产基地,突出发展“一乡一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分类分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运用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提升发展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文明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文化小康建设成果。

构建完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普惠均等、全面覆盖、实用高效、群众满意、先进一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建设现代文体旅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教育、体育等产业深度结合,推进文化旅游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深入挖掘宜都本土文化旅游资源。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都。

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深化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

深化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优化控制单元水质断面监测网络。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大力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

全力做好民生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切实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共同富裕。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认真完成退役军人接收安置任务,加大对高校毕业生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

大力发展优质均衡教育。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投入。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持续关注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推进健康宜都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快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提高人口素质,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打造康养之都。

加强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深入推进全省“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推动“四双”工作具体化常态化。

统筹发展和安全,创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落实党管武装制度。

守护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保障水利、电力、供水、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安全。

坚决维护人民生产财产安全。启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自然灾害感知数据采集体系,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完善各项专业监测预警系统。

全力保障社会稳定和安全大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