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技能人才的沃土之地——宜都

长江浩荡奔腾,清江婉约欢唱。两江交汇的宜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逐步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的特色之路。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宜都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促进技能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2020年1月,宜都获评全省“技能强省战略工程示范县(市)”。荣誉的背后,彰显的是该市对技能人才激励、培养、使用、评价制度的成功探索,凝聚的是砥砺奋进的强劲动能。

走进“宜都市民间工艺大师周长清工作室”,65岁的周长青正端坐在透光大厅里,用刻刀细致地勾勒、雕琢抗美援朝英雄曹光胜的泥塑作品。一颦一蹙皆展气定神闲,一雕一刻尽显精益求精。

执着于对技艺的“痴”与“醉”,周长青以生命的激情追求精品,全身心追求雕塑技艺的大美至善之境。他的手工圆雕《屈原》、《王昭君》等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大奖;他创作的《春之韵》《陆逊将军》《杨守敬》等雕塑作品,矗立于宜都广场、公园、景区等公共空间,成为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和人文风景。周长青本人也被业内人士称为“雕塑魔师”、“工匠楷模”。

为留住文化之根,传承技术之魂,2019年9月,宜都将周长青创作的艺术坊确立为全市首个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宜都市民间工艺大师周长清工作室”,并落实项目奖励资金2万元。

聚焦载体建设和资金扶持对技能人才的有效激励,宜都正靶向发力,建成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宜昌市级高技能人才工作站1个,县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县级技能培训定点机构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县级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1个,“湖北省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县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14个,民办职业培训学校5家。

与周长青同时设立“大师工作室”的,还有宜都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陆城养护站站长兰方新。

1981年出生的兰方新,19岁就与交通运输结缘,当上了一名养护工。19个与路相伴的春夏秋冬里,他凭借一流的操作技术,先后获得了全国交通系统“全国工匠杯”技能大赛三等奖,以及“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以前,兰芳新是一位潜心钻研养路技能的匠人,而当“宜都市技能大师兰方新工作室”的牌匾正式挂起后,他还承担起“老师”的角色,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培育引领高技能人才的重担。

无论是工作心得还是经验方法,兰方新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此很多年轻职工也愿意向他请教。这也使得未满40岁的他,已经带出了20余名徒弟,其中,大多已经成为了单位的骨干,能够挑起重任,独当一面。

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以此类推,专业技能薪火传承。宜都市人社局还将该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宣传推广,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技能传承热潮,进一步拓展全市技能人才培养广度。

目前,该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万余人,技能人才4.35万余人,宜昌市级以上各类专家、优秀高层人才120余人,数据还在持续增加。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宜都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强化“人企对接”“产教融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青年学生、农民工等群体,架起就业“快车道”。

绿树红墙映成趣,书声琅琅墨含香。走进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宜都职教中心,新修建的实训综合大楼宏伟气派,美丽吸睛。

外形有“颜”,内核有“料”。作为宜昌市内中职学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综合实训大楼,内设“理实一体化”教室64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核驱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此外,宜都职教中心还与同创光电、维纳斯酒店、永鑫精工等21家市内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协议,根据企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把旅游服务与管理转成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重启化工专业,促进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协议公司上岗。

除加强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宜都市人社局就业训练中心还积极推进社会群体技能培训。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订单式”培训、“村村行”培训,助力许多村民成功入职宜都大酒店、兴发集团等优质企业,让一技之长助群众就业有“门”。

以上岗为节点,坚持前端、后端齐发力,做好技能人才成长文章。为此,宜都积极规划技能人才发展链条,实行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并将权限下放给企业,深层次激活技能人才培养的“一池春水”。

2017年12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土老憨集团,依托其所具有的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宜都市南桥土老憨培训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130余人取得了助理农艺师、农艺师职称资格,真正实现了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双贯通”。并通过扩大贯通领域,让技能人才能参评;淡化学历要求,让技能人才评得上;专项政策支持,让技能人才得实惠。

在宜都,脱颖而出的人才还有很多。宏观来看,通过“技能人才定级评定+优惠政策和待遇”,企业呈现出技能人才流失率大幅下降、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局面。这‘一降一升’,充分展现了技能人才荣誉感、获得感的持续增强,企业发展动能的有效激发。

“十三五”期间,宜都通过载体搭建、匠心传承、产教融合、唯才是用等系列措施,让技能人才培养有“术”、就业有“路”、激励有“方”、评价有“秤”,促进了人才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十四五”壮阔蓝图已经绘就,宜都将持续发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开启全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