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治理除“病灶” 廖家湖生态修复重现生机

廖家湖位于我市主城区的东部,曾经这里也是水清岸绿景美,可随着村民围湖造田、围湖养鱼,水清不再、岸边垃圾遍布,生态警报拉响。去年3月,一场生态修复的行动在这里展开,经过一年的建设,曾经远去的美景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植树的好时节。3月3日早上10点多,一辆满载着大樟树的货车缓缓停在廖家湖边,工人们利用吊车将樟树摆放在坑洞旁,为栽种做准备。

从空中俯瞰,廖家湖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玉带”,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之上,“玉带”两边,已经栽种完成的大树依次排开,像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一湖清水。

廖家湖所在片区,紧邻长江,说起它曾经的美,49岁的李红仍记忆犹新。“这一片就是大片的芦苇荡,我们经常上学的时候,就是从这个排水沟边上走的,边上就长得是非常大的柳树,那个时候景色非常美,水也很清澈,我们经常一喊,芦苇里面藏在里面的白鸽非常多,就飞出来了,非常好看。”

上世纪70年代末,村民们围湖造田,种植稻谷,廖家湖的面积缩小,湖边的水生植物被破坏,可村民的收入并没有和想象中一样,成倍增加,“穷”依然是当地村民的生活写照。

“主要是淹水,特别是4月份、5月份、8月份,雨水季节,排水不畅,又是低洼田,我们农民收成很不好。”亮家垴村村民廖全益说,自己还为此编了句顺口溜:有女不嫁廖家湖,只栽秧不收谷,一天到晚累得哭。

廖家湖曾是长江的行滞洪区,地势低洼,一到汛期,极易出现积水,农田被淹,村民收成锐减。三峡大坝修建后,这里退出行洪功能,村民们又纷纷围湖养鱼,一时之间,湖边冒出了二十多个鱼塘,湖面宽度从一百多米锐减到20多米,与其说是一个湖,更像是一条水沟。生活污水更是直排入湖,廖家湖的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亮家垴村原鱼塘承包户杨成刚直摇头,“水都是黑的,沟里杂草丛生,再就是养鱼之后排得粪便影响水质,夏天蚊子多,风一吹,特别是鱼翻塘的话,跟前根本去不了人。”

不施以保护,一味向自然索取,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修复生态,势在必行!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持续推进,2019年10月,廖家湖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项目,正式纳入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2020年3月,生态修复工作启动。

“我们开展廖家湖湿地生态项目就是把这个片区退田还湖,把鱼塘围堰全部拆除,把水系连通。”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东说。

退田还湖之后,接着就是控源截留,不让生活污水流入湖中,从源头根除病灶。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郑瑞强告诉记者,所采取的措施就是把农户家里的生活污水收集到污水收集设备,“经过处理之后,再把处理后的中水,排到湖里,处理之后可以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可用于农田灌溉等。”

“病灶”已除,下一步就是让湖水恢复清澈,让湖边恢复绿色。

“以自然修复为主,通过水生植物,自然的让水质净化”,卢东进一步解释,“一个是湿地不光是湿地,还有岸,通过生态绿化植树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鸟类要栖息的地方,不能全部在水里,还要能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也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经过近一年的生态修复,湖光美景正在回归。如今,一度离开的白鹭,又到湖边来安家;湖边的玉兰花也已绽放,送来清香,也带来生机。再过3个月,生态修复工程就将完成,到那时,水清岸绿的画卷会跃然眼前。

廖家湖的改变,也让廖全益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期待和改观:“看不到漂浮物了,也看不到杂草了,水也清亮了,未来越来越好,环境干净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就有了优质的保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宜昌台记者 朱颢莹 辛玥 宜都台 陈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