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商报】周长青儿时意外致肢残 苦学四十余载成雕塑大家 “泥人周”妙手夺天工

周长青和他的雕塑作品。 本人供图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穆然 通讯员汤斌斌

宜都雕塑家周长青的名字,业界已耳熟能详。但很多普通百姓可能还不知道,这位民间工艺大师小时候不幸肢残,但他身残志坚,怀揣着一颗热爱艺术的赤诚之心,拜师苦学,执着追求雕塑艺术。凭借“身残不堕凌云志 手巧能把锦绣织”的毅力和技艺,被业界誉为 “雕塑魔师” “创业楷模”。

绘画中忘记伤痛

1956年,周长青出身在四川省南昌南充市一个偏僻山村的农民家庭。父母是乡下地地道道的农民,兄妹四个,加上婆婆和爷爷,全家八口人,是个家大口多的人家。

天有不测风云。8岁时,周长青感冒发烧,医生给他打针时却将针扎到了他的坐骨神经上。现在看来可能是医疗事故的这件事,造成了周长青不幸终身左腿残疾。

“那个时候虽然我年纪小,但想到腿有残疾耽误学习,还连累家人,所以过得很痛苦。”周长青说。

周长青从小就喜欢画画。一个人常常捡来几根小树枝,安安静静地在地上画画。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在他的寥寥几笔下活灵活现。他时常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忘了伤痛。

上学期间,他也将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绘画上。他还四处拜师学艺。跟着能在家具上画彩绘的表叔学习彩绘技艺。渐渐地,周长青的绘画技艺越来越娴熟,他也可以靠给别人在家具上绘画挣钱了。

拜师、求学不停步

长大后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画家,这是周长青儿时的梦想。

1970年,周长青孤身一人来到四川北川县拜名师学画画,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生性坚韧的他并没有放弃拜名家学习绘画的决心。

1976年,周长青被招入潜江广华江汉油田,当上了学徒工。虽说每天早出晚归,一周也只能休息一天,但是他始终没有停止过绘画。他挤出时间学习绘画知识,还经常帮人在家具和墙壁上画画练习技巧。“绘画不比别的,一天不画就会手生。我没受过系统学习,要想画得好,只能比别人花更大的气力,吃更多的苦。”周长青说。

后来,在当阳市工作的周长青有幸结识了武汉工业大学建筑造型设计教授史兆明,他主动拜师学艺。在史教授的悉心教授和指点下,周长青系统地学习了素描、油画、壁画等基本绘画技巧。他的绘画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还逐步学习了人物雕塑的技法。

其间,周长青还和史教授一起查阅资料、设计画稿、制陶,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雕塑作品《三国名将赵子龙》。这件作品成为了当阳市的城标。这也让周长青第一次尝到了自己的雕塑作品被认可带来的喜悦和小小的成就感。

1988年,周长青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他考入了武汉工业大学建筑系造型设计专业进修学习。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刻苦钻研,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毕业前夕,他创作的立体雕塑《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被学校评定为优秀设计作品。

自主创业赢美名

大学毕业后的周长青面对雕塑,面对生活,更增添了一分自信和勇气。他不仅创作了很多城市标志性的雕塑作品,而且还自主创业开始了自己的雕塑艺术生涯。

他创作的《春之韵》《千古风流》《陆逊将军》《杨守敬》等雕塑作品,已是宜都市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和人文风景。他的手工圆雕《屈原》《王昭君》等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大奖。

他建立了“长青雕刻艺术工作室”;成立了“宜都市卓杰艺术坊”,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雕塑不仅需要外形,而且还要突出内在的灵魂。泥土是死的,形象是活的,所以雕塑者要赋予作品有生命与灵气,只有通过创作者的思想,才能表达出完美的艺术。”周长青说。所以他对雕塑艺术痴迷如初。每天只要一走进工作室,就会排除一切外界干扰,扎在里面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周长青全身心追求雕塑艺术的大美至善之境,在业内获得了“雕塑魔师” “创业楷模”的美名。

2019年10月8日,宜都市首个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宜都市民间工艺大师周长青工作室”授牌成立。

“我希望能通过向喜爱工艺美术的优质青年传授雕塑制作和绘画方面的技巧这种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学习了解传统的雕塑艺术,从而进行传承,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周长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