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张抢眼!带你见证宜都这条古茶道!

宜都,是江汉平原进入武陵大山区的门户和枢纽。近代以来“宜红茶”的重要集散地、茶源地和对外运输转运站,3条“宜红古茶道”主要文化线路,63处遗存点,让宜都成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这些路线上有什么精彩大片,快跟小编一睹为快吧!

▲万里茶道线路图

▲万里茶道宜红茶区线路图

▲万里茶道宜都段遗存点

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亚欧大陆兴起、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武夷山、梅山、武陵山茶区,经中俄边境向俄罗斯境内延伸,传入中亚欧洲其他国家,总长约1.3万公里。万里茶道宜红茶区是清光绪初年红茶生产技术传入鄂西北武陵山区后到民国时期形成的宜红茶生产区域。

宜都是清代中期至上世纪50年代鄂西茶叶生产、集散的重要节点,红茶在本地大量运输和贸易,由此形成了“宜红古茶道”。目前,正积极争取纳入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

▲王家畈镇古水坪村的大风口是宜都市生产名优茶的上等区域,也是宜都市的古老茶区和万里茶道的茶源区,该区现有生态优质茶园5000多亩。

▲宜都红茶厂位于宜都市陆城街道东风社区滨江大道47号,地处长江清江交汇处的南岸,是宜都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茶厂由国家贸易部基建处中南分处,于1951年主持设计建造。现保留有生产车间1栋、仓库3栋。

▲清朝末年宜红茶诞生以来,宜都就是重要的转运集散中心,民国年间这里曾经有五家老茶庄(厂、公司)从事宜红茶的生产经营活动。图为天成红茶庄旧址。

▲宜都茶港地处长江、清江交汇处南岸,是历史上鄂西诸县出入长江水道的门户。清光绪初年宜红茶产生后的百余年时间里,宜都茶港相继建成了功能完备的各种码头11处。图为桥河码头。在现桥河巷出口,直至江面。1916年县知事彭茂修在原有码头的基础上建筑宽1米,共30余级的石砌台阶码头,是宜都港最繁忙的码头。


▲红茶精制活态工业遗产。图为宜红茶业公司精制车间保存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历经60多年,现在还能正常使用。


▲陆城街道现有保存较好的50余栋清朝、民国时期的房屋,2018年公布为宜都市级历史建筑保护名录;陆城桥河巷、邻苏巷、燕子岩巷、水府庙巷、唐家巷等5条街区被确定为宜都市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桥河、燕子岩两条街巷,2020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


▲清江边上的拴船石。虽然上世纪末,随着清江和渔洋河水运功能丧失,城市现代化建设,宜都茶港河岸经过几次维修整治,但在燕子岩码头到合江门段还有108个拴船石(桩、孔)静卧在条石磊砌的河坎中,其中燕子岩码头24个,新街码头27个,桥河码头32个,临川门码头16个,合江门码头9个。


近年来,我市开展了境内“宜红古茶道”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共发现与万里茶道有关遗存点64处,其中古河道1条,古码头3处,古渡口1处,古茶道19 处,古桥7座,石碑13通,古井1口。古茶道总长220公里,其中完整石板路30公里,古茶园6处,共有百年以上老茶园450亩,骡马客栈3处,茶庄3处,茶厂2处,历史街区5条。

宜红时间线


2017年

我市首次发现重要的宜红史料及宜都红茶厂50年代生产线;

2019年4月

宜都红茶厂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同年6月,省档案馆公布宜都茶厂档案入选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批);

2020年2月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宜都茶港桥河历史文化街区及燕子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2020年6月

宜都红茶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2021年3月

“宜都宜红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

近日,宜都市博物馆与市申遗办联合举办万里茶道宜都段申遗图片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图片40余张,内容分为万里茶道与万里茶道宜红茶区整体介绍,宜都“宜红古茶道”申遗过程及重要遗存点三个部分。展览将持续至4月底,如果你也好奇神秘的宜红,期待你走进宜都市博物馆,去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