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版“张富清”——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他数十载深藏功与名

宜都融媒讯 70年前,他是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他冒着枪林弹雨,担任哨口执勤任务,堪称68军的“御林军”,是一名防卫战中的英雄。

67年前,他退役转业,被组织安排到贵州农学院学习后又从事学生管理工作,1963年他主动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为农村奉献一生。从此,抗美援朝的经历及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

现在,87岁的他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老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老化。”

所有这些,只因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只因他是一名抗美援朝战士。

他就是原抗美援朝68军203师612团2营3连战士王德政。

保家卫国忠于职守

王德政的故事,要从70年前的1951年说起。那年,出生在宜都市高坝洲镇皓光村2组的王德政刚刚16岁,他在陆城桥河口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赫赫有名的359旅的一名战士。

1951年2月,部队集结于天津附近,补充兵员、更换新的装备并整训部队,为赴朝作战作准备。6月9日,第68军在第20兵团编成内入朝作战,部队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军长陈坊仁、政委李呈瑞、副军长宋玉林、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严庆堤。下辖第202师,师长陈应寿(后黎光、李克林)、政委李斌(后田波);第203师,师长杨栋梁、政委李致远(后惠士荣);第204师,师长曹玉清(后王钧)、政委范保顺;另配属炮兵第6团。全军共4.6万余人。先后担任北汉江至文登里一线的防御任务,粉碎敌"秋季攻势"和"坦克劈入战",完成东海岸抗登陆作战的准备工作,参加金城地区的反击作战等。与敌作战1021次,歼敌74844人,其中美军10416名、南韩军64392名、希腊军36名,毁伤敌坦克152辆,击落击伤敌机696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第68军在抗美援朝3年零10个月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单位和英雄个人。其中功臣单位26个,立功个人24018名, 其中特等功臣13名,一等功臣178名,"奇袭白虎团"的著名战斗英雄杨育才、志愿军女英雄解秀梅、坦克英雄胡连等就产生在这支部队。

王德政当时编到68军203师后勤工监连。虽然年纪小,但是他并不退让,什么事总是冲在前面,不管多大困难,都要完成任务。1953年7月13日反击战开始了,他的任务是哨口执勤,负责部队和首长的安全。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实是最危险的。14日晚他为了更好的监视敌人,为战友提供更早更准确的信息,年仅16岁的他坚守在离敌人最进的地方。战争一触即发,他为了完成任务,拼命的想冲过封锁,但是敌人的炮火太激烈,一颗炮弹正好落在了离他三米远的地方,他的右腿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碎片击中,造成大腿多处骨折,留下终生残疾。

王德政说,打了多少仗,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有战斗,只是大和小的区别。”

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王德政的心底。“奇袭白虎团和金城夏季反击战我们68军都参与了!”在介绍这两次著名战斗时,王德政特别自豪。他说:“战功赫赫的是师长王军,敌人对他特别害怕,由于他一只眼睛不好就喊他‘王瞎子’!”

据他介绍,金城夏季反击战是一场关键战役。1953年7月13日-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对金城以南地区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阵地实施进攻作战,此役前后历时半个月,志愿军迅速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宽达25公里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40多平方公里,毙伤俘敌5.2万余人。王德政回忆说,当时是夏季,雨水不断,我们的鞋子和衣服从来就没有干过,经常顾不上吃饭,饿了就咬一口压缩饼干。

在战火硝烟中,信仰是血与火的淬炼,意志是生与死的抉择,正是因为王德政和千千万万革命军人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打江山、谋幸福,新中国才迎来了勃勃生机,才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身残志坚苦学技术

受伤后的王德政被安排东北松江省二九陆军医院二分院休养,在休养院休养中,他经常帮助打扫卫生、做饭菜、烧开水、修理锅炉,曾受到表扬两次。他还爱学习,只要有教员讲课,他从不缺席,回来后自己还抓紧时间复习,经常看书报。他乐于助人,经常帮助重伤战友端饭菜、打开水、洗衣服,休养院常见他忙碌的身影。仅仅休养4个月后,他就要求出院,于是被安排到黑龙江健康九团三营十连继续战斗。

1954年2月王德政因伤退伍了,当时他被安排回家工作,但是他说我不能就这样回去,我想要学习,想变得有文化,回乡后才能更好的回馈我的父老乡亲。1954年至1963年他分别到湖北省革命伤残军人学校、湖南荣军速成中学、贵州农学院学习,他选择的专业是农机系,他说我是农民,我爱农村、爱生我养我的土地、更爱我的父老乡亲,我必须学更多的技术回去,更好的帮助他们。

在上学期间,他不仅努力学习,更是克服自己身体缺陷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获得全面发展优秀员称号,被评为湖北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从此他化剑为犁,开始了以知识和汗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1956年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考察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忘初心永葆本色

1962年1月,王德政即将转业。他用一块红布,包好用生命换来的军功章和报功书,塞进这只箱子的最底层,从此,封存了那段戎马岁月,也深藏了他的功与名。就连他的妻子和四个子女都“只知道他当过兵”,不知道这箱子里竟深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烽火记忆,这一藏,就是60多年。

在王德政的申请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共产党的教育和培养下,使我能自由的生活,能自由的成长,使我由无知变成了一个有知识的人,党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我深刻的体会到党的温暖,我愿意把我的一切都交给党,将我的生命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忠心耿耿的为人民服务到底。”

其实,毕业后有很多机会和工作等着王德政,但是他义无反顾回到了家乡。起初准备安排他到乡创办的加工厂办公室工作,但他说我上学学了很多农机理论知识,要理论联系实践。最后他选择了发挥自己的特长负责机械设备,一干就是6年。后来加工厂解体后他回到了大队工作,作为当时队里少有的“高材生”,他当过大队长、会计,干过治保,做过老师,哪里需要哪里搬。

他的孙子王卫说:“从小到大,爷爷总是格外地疼爱我,在我眼里,他和蔼可亲,我从来没有想过,他竟然还是一位抗美援朝英雄战士。这让我在吃惊和敬佩的同时,突然好像又读懂了爷爷一直以来的那份坚强和刚毅。”

王德政一辈子对子女家教都很严。王卫也常听父亲讲起,在困难时期两个姑姑患病常年吃药,但爷爷从未申请过任何困难补贴;大姑姑有一个国企招工的机会,爷爷却让她放弃,动员她到大队参加劳动;1987年父亲面临高考和工作的两难选择,对未来的方向充满迷茫,爷爷却鼓励他继续学习,冲刺高考,即使万一考不取大学也可以学一门手艺。“后来,我爸爸做起了木匠。爸爸对我说,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踏实。这是爷爷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余热未尽老骥不闲

如今,87岁的王德政并没有因为自己老了而放松自己,只要支部有活动有会议,腿部有残疾的他就早早地就从家里出发,从来没有迟到过。

因为为人正直、德高望重、关心群众,王德政在当地群众基础非常好,组里有矛盾或者村委需要协调的,他都义无反顾参加化解,对村级发展规划他也积极筹谋献策。

儿子儿媳都在陆城做生意,王德政的生活全靠自己打理,做饭、烧水、收拾房间、打扫庭院,都是亲力亲为,还总说自己还干得了,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能够自食其力心里很踏实。正是他这种吃苦耐劳、朴实奉献的品格深深影响了他的家人,为他们家成为“红色家庭”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卫在爷爷的熏陶下,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王德政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薪火相传,影响着家人和周围人,用一生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天气晴朗的日子,王德政都会搬把椅子在家门口看书,这种好习惯坚持了几十年,家人也非常支持,经常买书给他。

王德政说:作为一名党员,要经常联系群众,只有真正了解群众,才能为群众办好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团结群众、依赖群众、相信群众,拥有了群众的支持,就没有办不成的事。(通讯员 裴巧珍 朱琳 王本忠)

人生在世,难以回避“功名”二字。有人把功名看得很重,把荣誉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躺在功名薄上睡大觉,殊不知功名成为前行的负担和累赘。作为一名抗美援朝战士,王德政和恩施来凤县老英雄张富清一样深藏功与名,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彰显了初心与使命的伟大力量。

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初心与使命,是我们党不忘来路、开辟未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王德政深藏功与名的令人震撼的事迹中,我们要感悟初心与使命的力量,学习王德政身上那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责编:毛紫薇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