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龙湖湿地生态公园效果图。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梅云雄 通讯员 瞿光华
龙湖又名廖家湖,蜿蜒龙行,是宜都城东半岛的湿地,名副其实的“陆城之肾”。毗邻的龙山森林公园,被称作“陆城之肺”。这一“肾”一“肺”,与宜都主城区仅一街之隔。
4月8日,雨过天晴,记者走进龙湖这个正在建设中的“生态公园”,感受“陆城之肾”的修复进程。
车停驿马冲村的制高点,“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的标牌醒目入眼。这处观景平台犹如城市公园一般,碧草如茵,花木掩映。放眼四望,湖水如镜,碧波荡漾,龙湖湿地全貌尽收眼底。
“这里原来是又脏又乱的垃圾场,现在成了跳广场舞的地方。”在观景平台执勤的谭义炳,是驿马冲村五组村民,他笑哈哈地与记者打招呼。
66岁的谭义炳从小就生活在湖边,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严重污染,水草疯长,烂泥满滩,臭气熏天,根本就看不到湖水,生态修复让龙湖得以重见天日。
宜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卢东指着远处向记者介绍,从“龙头”到“龙尾”,示范区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涉及陆城街道办事处尾笔村、车家店村、亮家垴村、龙窝村、驿马冲村、太保湖村等6个村。
该片区紧邻长江,地势低洼,过去曾作为长江的行滞洪区,三峡大坝修建后退出行洪功能。村民为增加收入,修筑围埂,“变洼为塘”进行水产养殖。由于过度养殖,水体分割,加之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倾倒过剩柑橘等农产品,阻断了天然水体的自然交换,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体质量急剧下降。
2019年10月,该项目正式纳入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一期概算总投资4198万元,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1万亩、水土流失防治1万亩、恢复湿地面积705亩。突出“路边、田边、河边、湖边、山边”的生态修复治理,推进以“生产生活小广场、人水和谐小流域、一村一品小产业、庭前院后小花园、乡村人文小景观”为主要内容的“五小”示范区建设。
记者现场看到,湿地上游沟道处建堰拦水,设立梯级滞留塘,通过重力沉降对补给水质进行净化。水生植物选择净化能力强的适地物种,有芦苇、香蒲、石菖蒲、美人蕉等。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和浮生植物。通过对深水区和浅水区种植多样性水生作物,改善湿地水质。修建生态缓坡性岸线,提高亲水性,并综合布局水生植物、岸坡植被、滨水乔木、两栖动物迁徙廊道、环湖绿道等。
宜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股负责人郑瑞强介绍,实施退渔还湖,对项目区内侵占湿地养殖农户进行有偿退出,共腾退生态空间1037亩,拆除堰塘围梗,重建湖底“微地形”,保证湖底正常比降,恢复水体流动性,提高自净能力。将龙湖、邓家湖和宜张高速以北的湿地连接一体,扩大湿地水体,恢复到历史水面。
通过项目实施,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项目区植被覆盖增加,农田林网日趋完善,耕地利用率提高,水土流失强度降低,水土涵养能力提升。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等多种候鸟,在这里停留越冬,动植物多样性显著增强。
现场采访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该项目实施中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理念。比如,浇灌排渠每100米设置一处生态池和生物通道,排水沟护底采用干砌石保证必要的水土交融通道,局部设置鱼巢式护坡构建保证生物栖息地,坑塘整治保证必要的绿化空间。
陆城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办公室主任周桦说,为配合生态修复,项目区累计整治房前屋后环境7500户,沟渠清淤93条4.9万米,污水收集处理共划分14个区域,基本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不让一滴污水入湖。
目之所及,湿地公园内土地已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到位,四级交通格局已具雏形,外部修建有绿化带的车行环道,内部建有自行车道和以亲水平台、栈道等为主的步行道,湖中建特色游船动线,设6处游船停靠码头。荷塘晓月、文桥柳色、秋芦飞雪、窝滩鹭影等“十景”已设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