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博物馆地下出土文物展览
《诗经•卷耳》有云:“我姑酌彼金罍,唯以不永怀。”
罍[léi],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是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和礼器。其造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方形罍则多为小口。
上文《诗经》中所提到的“金罍”,便是用青铜做成的罍。青铜罍的定名来源于《毛诗正义》中的记载:
“金罍,酒器也。诸臣之所酢人君,以黄金饰尊,大一硕,金饰龟目,盖刻为云雷之像。”
商代青铜器中的罍,最初为一种储酒或水的盛器,后渐渐用于陪葬祭祀。它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其流传时间长、范围广,现最早发现于商代早期二里岗时期,流行于商周时期,在战国晚期趋于消亡。河南郑州白家庄和湖北黄陂盘龙城等商代墓葬都曾有出土。现已出土的青铜罍中因商代前期发现的青铜罍较少,所以极为珍贵,被人们视为珍宝。
这是宜都市博物馆收藏的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的青铜罍。
这尊青铜罍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宜都,其入藏经历与一般馆藏文物不同,十分曲折。它最早被土产公司西正街的门市部当做废铜收购,之后经本馆工作人员发现鉴定才得以入藏。青铜罍入藏后,其具体来源地的探索也几经波折。最初,根据出售青铜罍农民的描述该青铜罍是来自清江和渔阳河交界处的河中,被人偶然间捞出,机缘巧合之下得见天日。但经过后续一系列对现场群众的调查走访与对青铜器花纹中新鲜泥土的判断,最终确定该青铜罍出土于该农民驻地附近陆城五眼泉镇袁家榜村王家渡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
宜都新旧石器遗址分布图
这尊青铜罍高26.4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15厘米,腹径25厘米,侈口,折肩、方唇,短颈,园腹,高圈足,其圈足上等距离凿三个不规则圆孔。
青铜罍纹饰繁多,周身饰满衬地的兽面纹:其肩部饰夔纹,腹部及圈足饰饕餮纹。这尊青铜罍与同时期出土的其余青铜罍相比,纹饰多样,体型较大,应是作为祭祀之用。在制法上,与同期青铜器物用多块陶范组成器形不同的是,该器使用的垫片既大且多,同时存在不少的气孔补痕,带有宜都本地巴文化青铜器的特点。
饕餮纹与夔纹纹饰图样
宜都博物馆藏青铜罍与目前国内外发现的同类器物有较大区别,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器珍品。它与众不同的铸造方法和其自身同多种文化融合的地域风格特点使其具有唯一性。相信随着未来青铜器研究的工作逐渐深入,这一国之瑰宝的内在价值终将显现于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它本有的夺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