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号,市8万农民领取水权证,这意味着该市8000多口堰塘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在当天的水权证颁发仪式上,五眼泉镇鸡头山村的村民胡耀清从市委书记罗联峰的手中接过了《宜都市农村集体水权水资源使用权证》,激动不已。他说:“今天我拿到了这个本本儿,心里非常高兴,这个堰塘就好比我的责任田一样,我以后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把它管理好。”
胡耀清家门口的堰塘,虽然给他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蓄水功能不断弱化,周边村民因为用水的问题曾发生过许多矛盾。
宜都共有大小堰塘8000多口,这些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堰塘,由于责权不清,导致无人管理,加上年久失修,多数堰塘塘坝垮漏、淤泥沉积、杂草丛生,蓄水能力很差。
2014年,宜都被列为全国7个水权改革试点之一,也是改革试点中的唯一县市。该市出台了《宜都市水权改革登记办法》,对全市所有堰塘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堰塘档案,堰塘地理位置、蓄水量、基本特性等,全都精确测量登记。随后,确定每个堰塘受益农户、水权份额、管理责任人等,然后颁发水资源使用权证和灌溉用水证。
“通过水权证的发放,就明确了水资源的归属。”宜都市水利局副局长张祥艳说,“假如堰塘是一个受益户管理的话,他的收益就由这一个受益户所有,假如这个堰塘是多个受益户管理的话,这个收益就由大家共同所有,正是因为明确了这个责权利,使堰塘的管理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改变了过去无人管的现象。”
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党总支书记彭晓柏说:“水权改革以后,现在的堰塘也整好了,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到村里因为用水问题反映情况的越来越少,我们的村庄环境面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一招胜,满盘活。分水确权之后,村里宜居了,乡风文明了,村民生活富裕了,这些看似一连串的“意外之喜”,实际上是宜都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