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有“力度”更有“温度”

——宜都以法治力量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2021年4月22日,清风普法队、普法轻骑队等60余人开展“送法进企业 护航促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宣传活动

2020年9月23日,市联调委调解张某与宜都市博胜机械有限公司工伤赔偿纠纷

2020年5月28日,五眼泉镇荷叶溪村法治村主任许剑(左一)给村民讲解村规民约

2020年4月17日,红花套镇召开法治村主任动员会,给10名法治村主任颁发聘书

司法局工作人员走进福利院开展普法宣传

法为绳墨,助为初心。

宜都是全省“双基强化、三治融合”首个试点县市,“法治”是其中重要一环。让法治营商环境更好更优,助推经济发展;让“法治”落地生根,全面推动社会治理;让“法治”普惠于民,为人民群众谋取福祉。宜都勇为人先、善作善成。

近年来,宜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牢记初心使命、服务中心大局,大力提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保障。

凝聚合力,优化服务 构建一流法治营商环境

4月22日,宜都市司法局组织全市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清风普法队、普法轻骑队等60余人在土老憨集团开展“送法进企业 护航促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大型法治宣传活动,红花套镇50余家规模以上的企业负责人参加活动。

“司法局主动送法进企业,让法治服务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法治的‘温度’,增强了我们投资的信心!”参与活动的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宜都围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企业经营等发展等“硬指标”,真抓实干,奋发作为,让一流的法治营商环境助推工业经济发展。

司法机关充分发挥法治政府建设的参谋作用,保障依法行政,在市政府和政府部门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时提出工作建议,注重平等保护各类产权,防止出现违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条款,提升合法性审核质效。

运用行政复议手段,纠正行政执法部门不合法不合规行政行为,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从执法源头、执法过程、执法结果三个关键环节规范行政执法,着力解决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和过度执法等问题。

为让法治更人性化,提升市场监管温度。经报宜都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宜都司法局牵头制定行政处罚“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清单,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合理确定裁量范围、种类和幅度;牵头制定发布行政许可事项告知承诺事项目录清单,扩大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改革,压缩各类审批和许可事项,提升企业获得感;公证处实行周日“不打烊”,开展主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线上服务、上门服务,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

开展“千名律师进千企”等专项活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提出法律建议。编印《宜都市中小企业法律风险案例精选》读本,开展送法入企活动,进行以案释法等法治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升企业法律风险意识。

为全力化解涉企矛盾纠纷,给企业营造和谐安宁的发展环境。宜都实施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改革,以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为龙头,建立健全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

去年上半年,宜都市处于疫情防控工作和企业复工复产最吃劲、最关键阶段,为了帮助企业妥善应对疫情防控期间各项法律问题,宜都市司法局开启“同心助企·法治护航”活动。司法局机关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法治宣传,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法律服务,“诊疗式”为企业和谐解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多元调解,化解矛盾 全省首创“1+7”调解模式

基层矛盾,错综复杂,种类繁多,如何破解?

宜都在全省首创“1+7”工作模式,成立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并分设7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包含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环保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7大类,对各行各业矛盾纠纷“对症下药”。同时,本着“成熟一个,入驻一个”原则,逐步增加专业调解委员会种类,实现“专业的问题专家断”。

宜都市司法局局长孙吉伞介绍,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人社局等部门形成上下联通、运转顺畅、保障有力的多元矛盾化解体系,执法机关将无需走法律程序的矛盾纠纷转交给专业调解委员会,通过专业调解委员会协调解决,协调不成再走司法程序,这样既节约了司法资源,也为当事人节约了诉讼成本。

走进宜都市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蓝色的墙壁、地面一尘不染,精心布置的沙发、茶几充满温馨。一楼大厅内,各专业调解委员会责任人照片、电话号码公布上墙,接受群众监督,各项调解机制清清楚楚,群众一目了然。

“太感谢市联调委的工作人员了,是他们帮我们要回了拖欠多年的运费!”在收到企业拨付的运费后,匡某等人欣喜不已。原来,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匡某等94名货运司机为某化工公司承运磷石膏、电石等原材料,累计发生运费378883.26元。后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匡某等人多次催收未果,引发争执。经市联调委多次与企业及当事人协商,如期帮司机要回了运费。

2020年以来,宜都市联调委共接待受理各类纠纷795起。成功调处纠纷374件,受理纠纷诉求金额2301.56万元,调处赔偿金额943.8万元。其中医疗纠纷29件,交通事故纠纷36件,物业纠纷258件,环保争议1件,婚姻家庭纠纷8件,劳动争议纠纷22件,其他20件。

在探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专业化路径的同时,宜都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调解工作效能,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常态。学习借鉴“老马工作室”新时代人民调解的先进经验,在红花套镇和王家畈镇分别成立了“张明贵人民调解工作室”和“老杨人民调解工作室”,建成以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85件,调解成功84件,涉及金额83万余元,接待咨询193人次,开展讲座12场次,充分发挥和利用调解员的个人魅力和优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今年来,全市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32起,成功率99.14%,无因调解处置不及时、不到位引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

精准施策,创新治理 155名法治村主任“硬核担当”

“王主任,您是公安局退休的,请问发生家庭暴力后怎么处理?邻里纠纷发生冲突导致轻伤怎么办?”近日,在陆城街道办事处龙窝村的党员春训会上,法治村主任王序亚成为会场上的“人气王”。

“没想到群众对法治服务这么关切,有时候提的问题还把我问住了。”王序亚说,以后还要加强自身法律知识学习,才能更好地为村民进行法治服务。

近年来,宜都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推行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为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一名法治村(社区)主任,让法治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生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打通法治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2020年,为进一步增强法治乡村建设“硬核”力量,由宜都市司法局牵头,采取“选拔一批、选派一批、选聘一批、选培一批”的方式,选聘了 155 名村(社区)法治主任,实现了全市 11 个乡镇 155 个村(社区)法治主任全覆盖。

天平山村法治村主任李广彦在走访中,听说中国清江鲟鱼建设工地内价值28000元电缆线被盗。他立即联系高坝洲派出所民警,并利用自己的人脉优势和对村情的了解,全程协助公安机关将嫌疑人抓获,有效打击了侵害企业利益的违法行为。

吕家坳村法治村主任张长华,遇事不推诿,见难不后退,不管晴天下雨白天黑夜,有事及时到,不管是赡养老人、家庭内部矛盾,还是山田林界,法律法规有关政策底线,都要弄清情况,做好细致工作,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张法官”。

法治村(社区)主任带来的法治效应立竿见影。截至目前,各法治村(社区)主任线上线下为群众提供调解、法援、公证等指引服务 200 余人次;帮助申请法律援助9 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 17.8 万元;协助加强社区矫正、刑满释放等重点特殊人群教育管理 141 人次,发挥其法律专业知识优势,共参与排查化解纠纷 198 起。

在全市各村(社区)自主聘用155名法治主任的基础上,宜都市委、市政府采取以钱养事方式,为11个乡镇配备15名公共法律服务辅助人员,为基层法治增添了“硬核”力量。2020年5月,全市155个村(社区)全面推广建立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实行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信息,将文明守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行为终身记录应用,破除陈规陋习,促进移风易俗。

全民普法,争当示范 “法治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

寻衅滋事、打架斗殴、饮酒驾驶……这些现象以前时有发生。归根到底,还在于群众不懂法。

如何提高群众法律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懂法、守法好公民?宜都加速推进法治宜都建设,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消除法治真空。

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以新春招聘、“春和风尚节”、 4.15国家安全日等为契机,宜都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民法典等主题专项法治宣传活动、法治讲座。

“法润宜都”工程持续发力,充分发挥信息平台、新媒体优势,以学习贯彻宪法为龙头,以“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为抓手,以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促进改革为目标,不断创新普法形式,不断优化普法依法治理的内容,以服务民生促和谐为主线,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持续深化“七五”普法。根据机构改革实际,印发《宜都市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指导目录》,扎实推进普法工作责任制落地落实。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全市“法律明白人”已突破2000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故事普法达人徐荣耀,编排《法不容情》《小小宣传员》《利剑》等节目,用故事、快板、楠管等艺术形式,深入到机关、学校、城市街区、田间地头,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谜篓子”赵兴寿等人为“七五”普法定制了200余条法治谜语,在多个活动中进行宣传推广。漫画达人刘强,在疫情期间推出一系列原创手绘抗“疫”主题漫画,湖北法治网、《湖北画报》湖北文明网等多家媒体先后刊载,《扫黑除恶 依法严惩》荣获第五届平安中国“三微”比赛优秀微动漫奖,宜都市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

扎实开展法治单位、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工作。积极打造青林寺村“法治谜语”、高坝洲镇大战坡村、枝城镇官垱村等特色法治文化示范点。五眼泉镇弭水桥村、鸡头山村,红花套镇渔泉溪村被命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清江小学等24家单位获省级法治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全市新增各类特色法治文化阵地56个,其中市级命名的法治文化阵地19个,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11个,各类法治创建成果位居全省前列。

深入推进“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提档升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加大“宜律帮”和“宜都一家亲”平台宣传推广力度。

法润宜都,普惠于民。在宜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法治如汩汩清泉浸润民心,如明亮灯塔指引前行,为百强县市注入了牢不可摧的“法治力量”。

记者手记

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位于两江交汇处的宜都,在推行“双基强化、三治融合”的过程中,让法治真正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治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宜都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优质的法治营商环境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宜都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企业、项目提供法律服务、法治保障,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法”来助力。宜都在全省首创“1+7”专业调解模式,让人民群众诉求得到受理,矛盾得到化解,生活中少了纠纷,多了和谐;推进送法律下乡服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违法,工作人员入村到户,悉心讲解,将法律知识普及到每位村民;持续关爱社会特殊群体,待刑释人员如家人,从物质及精神上多方关爱,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漫步宜都城市乡村,法治新风扑面而来。城区清江广场等大型群众性广场内,“法润宜都”巨石雕刻吸人眼球,给人以强烈心灵震撼;红花套村等7个行政村新修法治文化广场,广场内法治元素随处可见;鸡头山村将法治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村里持续评选勤、孝、敬、诚、和“五美之星”,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法治,让生活更美好!两江大地,法治之光普照,人民群众尽享法治“红利”。(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方勇华 通讯员 黄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