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6月23日电(高伊洛 朱灿义)65年前,湖北宜昌籍战士刘云彬在四川石门坎战斗中光荣牺牲,65年后,为了帮刘云彬烈士找到亲人,宜昌、甘孜两地开展多方协作,终于让烈士魂归故里。刘云彬烈士的侄子刘启孝近日表示,这圆了其祖孙三代的心愿。
“咱们甘孜县革命烈士陵园里,好像安葬着一位湖北宜昌(宜都)的烈士。”今年5月中旬,宜昌烈士陵园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查找一位烈士信息时,无意中获得这一消息。随后,宜昌、甘孜两地决定联合为烈士寻亲。
墓碑上铭刻的内容显示:这位烈士名叫刘银彬,湖北宜都县人,1956年在石门坎战斗中光荣牺牲。甘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又查阅了《甘孜县志》,关于“刘银彬”的记载与墓碑上的内容一致。
宜昌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查阅《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宜昌地区卷)后,一名叫“刘云彬”的烈士进入了视野。据记载:刘云彬,男,宜都县五眼泉公社周湾大队人,1930年1月出生,1950年1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编入解放军某部任战士。1956年4月26日,在四川省剿匪时牺牲。
宜昌市烈士陵园遂与宜都烈士陵园联系,并发去已查找出的两位烈士资料,请他们再继续查找核对信息。“我们宜都话中,‘云’与‘银‘发音几乎一样,他们很有可能就是同一人。“宜都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彭涛说。
在《宜都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上,资料上显示的内容更为详实:“刘云彬,男,1930年1月出生,1950年1月入伍,在解放军某部任战士,1956年4月23日在四川省新彪县石门坎战斗中光荣牺牲,1956年8月13日批准为烈士”。
宜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邓作铭介绍,宜昌市、宜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来到了刘云彬烈士的家乡——五眼泉镇龙口子村(即行政区划变更前的宜都县五眼泉公社周湾大队),经多方查找得知,刘云彬烈士有个侄子叫刘启孝,仍居住在龙口子村。
“这就是我的二爹!”看到“刘银彬”与“刘云彬”的全部资料,刘启孝当即确认。“小时候听爷爷说,二爹刚解放时就参军入伍了,是全村的光荣。”今年65岁的刘启孝说,多年来,家人始终惦记着二爹,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时,还在念叨着要找二爹的坟,“真没想到还能有找到的一天,感谢你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