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山相连,峰峦叠嶂,这是一座雄伟秀丽而又神奇独特的山。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年。当年10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培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已被载入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摇篮”和“共和国的奠基石”,是我党的精神家园。井冈山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更是一种信仰。
我登上井冈山,瞻仰了井冈山烈士陵园,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茨坪毛泽东旧居、黄洋界保卫战旧址……感受了当年红军在这里的艰苦斗争岁月,感悟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我对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并不陌生,历史年代和重大事件都烂熟于心。井冈山斗争时期,战斗极为频繁,物质极其匮乏,环境之险恶,生活之艰苦,斗争之严酷,世所罕见。九十四年前,面对大革命遭遇严重挫折,风雨如晦、迷茫徘徊的不利局面,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工农红军进驻井冈山,实事求是、独辟蹊径、信念坚定,首先举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大旗,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飞跃,指引中国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在这里,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独特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里,毛泽东明确阐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理,坚定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在这里,毛泽东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在这里,朱毛红军与群众一道喝南瓜汤、吃红米饭,患难与共,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红军秋毫无犯,赢得了民心;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红军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也是在这里,广大贫苦农民由衷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井冈山给予了毛泽东无穷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必胜信心。从此,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全国,汇聚成不可阻挡的革命洪流,照亮了新中国光辉的前程。
我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看到众多石碑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约一万六千名烈士的名字。在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四万八千多名烈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其中三万多人是无名烈士。我站在这些舍生取义的烈士雕像和石碑前,此刻心灵被震撼、被拷问:革命前辈燃起“星星之火”之时,如此万般艰难何以愈挫愈坚?为何“只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答案是理想!是信仰!坚定的信仰、伟大的理想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是可以超越时空、超越生命、永恒于世!
在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中,以井冈山为题的有三首,分别是写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写于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这一现象在毛泽东诗词中绝无仅有,足见井冈山在毛泽东心目中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结之浓。
九十四年过去了,井冈山依旧巍峨,杜鹃花依旧鲜艳,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作者 周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