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之际
历时近两年筹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昨天正式开馆,精心修缮后的中共一大会址同时对外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在中国共产党“产房”所在的兴业路上,红色地标焕然一新,“伟大开端”庄重呈现。
人们都记得,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一周,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诠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担当情怀。也是在当时,总书记特别叮嘱,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守护好这里,也正是守护好中国共产党的根脉,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从原先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到如今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只字之差,意味着展陈空间、规模的显著变化。这是一个更宽敞、更厚重、更丰富也更具现代感的空间,历史现场一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修缮,更得到充分的延展。当上千件曾因空间限制而未能悉数展出的展品史料得以公之于众,当数字化、智能化的展陈手段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人们有理由相信,在这里,对中共建党的风雨如磐,会有更加直观、更为深切的体悟。
而一个空间的重塑,其意义终究不只在于空间本身。对整部党史来说,中共一大是伟大的开端、是历史的原点;对上海来说,中共一大会址和一大纪念馆,更是特殊的地标,标记着这座城市在百年党史上的特殊身位,标记着这座城市特别的信仰和精神,也标记着历史的厚重与分量。
历史充满了偶然,但偶然中又有必然。回望当年,早期共产党人一路摸索、探寻,终于汇聚到上海这片土地,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共产党,又从这片土地出发,一路探寻、摸索,终于从小团体变成大政党、登上天安门,上海承载起历史转折点的特殊角色,就是一种历史必然——在这背后,有上海独特的空间特质、文化基因、社会风气,也有历史演进的自身规律。
新的一大纪念馆将展陈叙事起点设在了1840年,将党的诞生置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视野下;亦用多媒体的形式,具象展现出建党前后、中共一大会址周围方圆1平方公里内的跌宕风云,就能让人从时间、空间的双重维度读懂这种历史必然。知悉历史必然的意义,并非单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而是提供一个看历史、看当下、看未来的特殊视角。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是初心始发地、梦想起航地,也是百年历程的亲历之地。这是一个天然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地方,也是一个需要持续从历史中寻找启示、汲取动力,从而更好前行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回到原点,细读历史的每一个足迹,我们会懂得何为向死而生、何为大浪淘沙,懂得伟大征程之艰辛、坚定信仰之可贵,当然也懂得何以“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历史的演进从来不是来自想象,而是来自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实践与奋斗。悟透历史的启示,懂得其间的不易,才能积蓄奋进前行的动力。这也正是一大会址、一大纪念馆所要告诉我们的——这里不仅是历史的空间,更是当下的空间、未来的空间,是一个承载红色基因、记录初心使命、诠释信仰精神的引领空间。这里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思考,身在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应当以何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来续写光荣,应当用怎样的作为来真正诠释“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本报首席评论员 朱珉迕)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