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市委书记谭建国在幸福渠与主创人员合影(摄于2020年8月)

6月24日,宜都大型文献纪录片《幸福渠的故事》举行了首映式。当日,我便向总编导冯建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幸福渠的故事》“背后的故事”。冯建告诉我,一提起背后的故事,自己就会泪流满面,便委派编导李华同我联系。

6月30日下午,李华相约。我们在清江公园的石板上席地而坐,进行了一个多小时长谈。他所谈的内容大多是电视艺术上的,但我还是从中捕捉到一些令人唏嘘、扼腕、惊叹、感佩的故事。

“幸福渠精神”浇铸的《幸福渠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没有故事的故事

一谈到《幸福渠的故事》,冯建、李华、程国毅三位主创人员脱口而出的便是“震撼”、“感动”等字眼。

“拍摄时看到幸福渠陡岩上留下的炮眼,真是太震撼了!当天晚上是一边剪辑一边流泪,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把片子做好,不然对不起这些修渠的老人家们!”程国毅告诉我道。


废寝忘食是拍摄期间的常态(拍摄花絮)

午夜的制作室里,雄壮的《幸福渠之歌》响起——

“以前‘双抢’的时候,母亲就经常唠叨,现在再苦也比修建幸福渠好多了!当时以为是笑谈。但是今天说起幸福渠就心疼,心疼参加修渠的母亲,心疼那些牺牲在工地上的父辈们!”谈起采访中的点滴,李华眼泛泪光:“几乎每采访一个幸福渠的亲历者,他们都会讲起工友献身的往事。特别沉重,悲壮!”

在冯建看来,“幸福渠”的影像是宜都的稀有资源,同时也是拍摄难度最大、发挥空间最大的题材。

“他(指冯建)1973年第一次踏上幸福渠白马潭渡槽的时候,就被深深震撼,至今刻骨铭心。”李华补充说。

拍摄花絮(李华提供)

可当我要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冯建强调这是一个团队,还有发起人之一,也是《幸福渠的故事》的总顾问邹志坚,要我多写写他们。

“早期拍摄都是用私人的设备,开着私家车进行的,摄制组和熊渡集团负责人曾私人垫资近五万元,没有冯建发疯似的执着和坚持,《幸福渠的故事》也许就中途搁浅了。”李华却向我透露。

一个小小团队,欣赏彼此,包容对方,成全他人,工作如是,生活如是,人生如是,夫复何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或许,这就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幸福渠精神”浇铸的《幸福渠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电视是门艺术,跟谁去讲“理”

《幸福渠的故事》文字脚本改了9遍!但凡搞文字的人都知道,意见的反反复复,对撰稿人的心理压力非同一般。

讨论的焦点是基调:为什么拍这个片子?为谁而拍?拍片的目的是什么?

《幸福渠的故事》的基调也正是在多次的争论中确立的。

冯建在编导阐述中如是说:我们拍摄这部片子的初衷,是为了回望并抢救一段值得珍藏却又被人淡忘的历史;讴歌宜都前辈创造的奇迹并传承宜都前辈缔造的精神;引导各界对幸福渠现状的关注,呼唤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作用永续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这个片子主要是为宜都人而拍,为工程的建设者而拍;不但是为当今的人而拍,更是为宜都的子孙们而拍。

程国毅攀岩拍摄镜头

而我认为脚本的基调就是,用平实、具有当年时代特征、略带悲壮的文字(尽可能用当事人回忆录的原文、被采访对象原话)娓娓道来,讲述一个真实、全面、完整的幸福渠故事,尽可能还原一段历史的全貌和原貌。渲染有度、煽情有致,议论到位即可。这里我们不需要拔高,不需要迎合、不需要华丽、也不需要过多照顾某些平衡。

冯建介绍,实现既定的基调,要有适当表现形式相配合,“最为艰难的工作是场景还原部分和后期制作。电视是个综合的东西,质量靠的是画面、解说、音乐、字幕、音效共同作用。原始视频资料的空白,图片资料严重不足,精华部分被熊渡水库淹没,无法补拍,再加上经费有限,人多的场面无力模拟再现或动画展示,早期磁带资料的查阅调用难度大,借用他人影视图片资料存在版权风险等等,都是后期将面临的严重挑战。”

拍摄花絮(冯建提供)

“幸福渠精神”浇铸的《幸福渠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万事开头难

2019年4月,拍摄幸福渠纪录片被确立为宜都一项重要文化项目,获得广泛支持。

但幸福渠是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上马的,施工条件极其恶劣,更不用说用摄像机记录这一伟大壮举。

接受这个艰巨任务后,冯建觉得压力山大,夜不能寐。“整整三个月,就是寻找关于幸福渠一切可能的资料。白天跑政协文史资料室、档案馆,晚上琢磨网上能下载到的各种版本的《红旗渠》记录片,熟悉水利名词,弄懂有关概念,比较各种表现方法的优劣

郑献青英雄排合影(摄于1966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无数次奔波,反复查找后,一份珍贵的影像照片出现在眼前。这组由湖北日报记者1966年拍摄的幸福渠工地照片散落在数份文件档案中,共计36张。虽然由于拍摄年代久远,照片已经泛黄发霉,甚至有的已经十分模糊,但对于记录片创作来说,无异于是石破天惊的突破。因为这意味着,电视纪录片终于有了原始的、可供信赖的历史影像。

以此为依托,对百位健在的亲历者的采访由此拉开序幕。

“亲历者讲述、历史档案记录、模拟拍摄、雕塑、油画、连环画、三维动画,原创音乐、原创歌曲、同期声、现场声、各种音效......可以说穷尽了现有影视创作手段,目的就只有一个:全面、真实、准确、生动还原当年修建幸福渠的原貌。”冯建说。

“幸福渠精神”浇铸的《幸福渠的故事》

第四个故事:未成曲调先有情

李华说,拍摄期间也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暖心点滴,“在宜都只要说是为宣传幸福渠,部门是大开绿灯,个人也是不遗余力。”

“冯主任,打夯的事情你就交给我,放心,我一定组织好!”陆城街道红春社区党总支书记、正国民俗博物馆馆长刘正国早年多次参加过幸福渠抢修,对幸福渠有很深的感情。他收藏了近百件与幸福渠建设有关的物品,对于幸福渠纪录片的拍摄,他倾力相助。

万人出征拍摄现场(拍摄花絮)

2019年8月1日,地面温度高达41摄氏度,但红春社区20多名70岁上下的老人来到城区一处建筑工地,在雄壮的号子声中演练起当年打夯的场景。

8月27日,是正式拍摄的日子。在望城岗水库下的一片空地,打夯队伍早早地就来到现场,穿上60年代流行的汗衫大褂,脚蹬草鞋,随着号子的节奏,石碾抬起落下,地面发出阵阵颤抖。69年前幸福渠工地上常见的一幕在这里上演。

“敢教日月换新天 ”,当这句主题鲜明地打夯号子喊出,刘永寿老人情绪达到高潮,禁不住热泪长流。表演完毕,已是接近下午一点,饥肠辘辘的老人们就在树林里吃起了简单的盒饭……

去冬到今春,宜都只落过一次雪,就被摄制组紧紧抓住,数百民工风雪出征的震撼画面被摄影机收录......

宜昌高空专业救援队伍的小伙子们得知模拟拍摄的“飞岩除险”是还原当年的建设场景,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一艰险任务;

为长江禁渔而弃舟上岸的白水港渔民,听说要模拟撒网捕鱼,手头生疏的渔民干脆在稻场里画下圆圈反复练习,为的是生动还原捕鱼场景;

88岁的上甘岭老战士、幸福渠司号手李肇富拿出珍藏60多年的号谱,不顾年事已高,执意来到幸福渠边吹响了上工号;

为纪录片创作音乐的市音协主席陈刚,深度研读纪录片脚本,和主创人员反复交流,通宵达旦完成音乐创作……

“幸福渠精神”浇铸的《幸福渠的故事》

第五个故事:期待观众的故事

2021年7月8日,《幸福渠的故事》在宜都融媒体中心上线播出。

冯建说,是市委领导的远见卓识和高度重视,才使《幸福渠的故事》二期拍摄制作完成了用自己组织拍摄镜头替换影视资料、二维动画改三维动画,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面世。

此片创造了宜都电视史上N个第一:上下集简编版版约80分钟,13000字;资料版共5集,100多分钟,17000字。共组织群众演员1000多人次,服装道具数百套件,模拟场景拍摄39个,还原场景镜头300多个,总镜头近2000个。共创作油画4 幅,连环画14幅。创作三维动画镜头12个,生动再现了劈山炸石、长藤结瓜、渡槽飞架、渠水长流等情景。创作专班共采集使用了风声、雨声、流水声等200多种同期音效。“金话筒奖”获得者苏扬担纲解说;片尾曲词作者孔繁锦对歌词做出近十次打磨;音协主席陈刚创作18段音乐,对1958年版的《幸福渠之歌》重新进行配器、录制。新创作的《歌唱幸福渠》,由武汉爱乐乐团伴奏,气势恢弘。一个主题,两版音乐,历史与现代交融。

建设者回味经典,年轻人致敬前辈!2021年6月29日,宜都市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发出通知,开展学习幸福渠精神活动。近日,宜都幸福渠还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水利红色资源名录。  (通讯员 赵有贵)

责编:刘娟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