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如何织牢“闭环”防护网

天气日渐炎热,溺水事故进入多发高发期。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工作。防溺水,如何织牢“闭环”防护网?记者到济南、滨州阳信、威海环翠区等地,看各地的探索实践。

宣传教育要前置,还要创新

进入6月,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阳信县商店镇中心小学的广播就开始了:注意交通安全,远离危险水面。

该校校长冯远义说,一直以来,学校防学生溺水的意识很强。我们要求每个班主任把近期一些溺水事故报道链接转发到家长群中,提醒家长在学生离校期间照看好孩子。冯远义说,近日还组织学生集中观看了省教育厅组织拍摄的《防溺水安全警示片》,相关播放链接也发到家长群。

学生防溺水是项长期工作,宣传、教育的常规手段必不可少。我省教育部门建立了“1530”安全教育警示机制。“每天中小学生放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都要用1分钟对学生提醒放学路上、回家路上的安全;‘5’是每周五放学时,用5分钟的时间叮嘱教育;‘30’是30分钟,放寒暑假的时候,拿出相当于一堂课的时间讲安全。”省教育厅学校安全管理处负责人介绍。

省教育厅学校安全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溺水事故多发生在农村或城乡接合部,时间集中在5月后的热天,且多是在周末、假期非在校期间,仅有常规教育手段还不够。

山东省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员、家住济南章丘黄河畔的黄河阻泳志愿队队长王和新,十年前投身义务阻泳,已在全省几百家学校宣传过防溺水。他认为,安全教育形式可以创新,让没有溺水概念的孩子对危险有深刻认知。比如体验式教育,脸盆中倒入水,让同学们把脸埋进水中,体验溺水的感觉,再教育引导,效果会更好。

责任越清晰,落实越到位

防溺水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家长、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2019年初,我省明确省教育厅牵头相关部门成立联防联控机制,力求合力把好每一关,减少事故发生。

家长的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孩子对危险的判断。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例溺亡事故:孩子头一天去野塘捉鱼,家长没有责怪提醒还夸了一句,结果第二天孩子再下水就出事了。家长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留守儿童怎么办呢?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和体育局综合服务科负责人李林峰介绍,环翠区学校各班级按照学生家庭住址划分6-8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时间较为充裕的家长任组长,日常负责本组学生的安全监督、看管工作。暑假、寒假等重点时间段,对留在本地的孩子组内相互监督。

采访中,家长和教育部门管人、属地管水的责权划分被颇多提及。以危险水域排查为例,这显然不是教育部门、学校能够完成的。例如,人为挖沙取土造成的深坑,大水漫过后极为危险。在阳信县,这项排查工作主要由当地的全科网格员完成。此外,网格员根据辖区内水域风险点分布情况,加大走访巡查力度,尤其是池塘、河流、水库等高危水域,发现未成年人在水边玩耍立即劝离。网格员还不定期通过村内广播,宣传发动全村村民,一旦发现有孩童接近高危水域就立即制止并劝离。

章丘区黄河段有26.6公里长,为防止学生溺水,当地黄河街道在总结王和新阻泳做法的基础上,从沿黄河12个村庄挑选出24位贫困户老人,组成专职黄河阻泳志愿服务队,每年6月到10月开展巡逻。在阳信,各镇街正陆续邀请专业救援人员对网格员进行培训,巡查时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救援。

要善于“堵”,也要善于“疏”

省政协委员张法水认为,孩子有近水天性,“堵”是一方面,还可以采用“疏”的办法。可以考虑投资建设安全、卫生、免费的露天泳池,降低孩子去不明水面游泳的几率。张法水做过考察,推动这项工作对地方财力有压力,但可以考虑结合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分期解决。

阳信县进行了探索实践,温店镇玉友学校地处三县交界,2/3学生为留守儿童。“2019年1月起,玉友学校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对一处废旧泥塘拓展改造,升级为占地6400多平米的露天泳池,对校外学生有序免费开放,方便他们戏水和掌握游泳技能。”阳信县教育体育局安全办主任赵树森说,此外,阳信县还依托社会投资筹建了一处防溺水教育基地。

记者在商店镇中心小学附近的这所教育基地看到,两个泳池已开始注水,6月10日正式开放。冯远义介绍,将尽快安排学生在暑期前上两次课,掌握基本技能。基地投资人沈经理介绍,泳池对全县学生免费开放,运营方面,一方面作为教育基地,每年要承担培训任务,另外人流量大了,附近的配套服务如餐饮等也会带来一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