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微触角”激活安全管理“新引擎”

宜都融媒讯 近年来,宜都市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理念、制度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运用,有效强化了社会安全自觉、深化社会共治,致力打造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从“最后一公里”直击“最后一米”

2014年8月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明确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监管责任、乡镇政府的属地责任,以及企业的主体责任。

“2014年新安全生产法修订以后,宜都市市乡两级成立了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每个专委会主任都由政府班子成员担任、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并配套形成了专委会工作规则,各部门职责全都清清楚楚,基本做到了监管力量全覆盖。可以说,这一次的安全生产监管改革逼近了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时任宜都市安监局总工程师,现任宜都市应急管理局局长的汪辉见证了这一轮法律调整改革的力度。

然而,就在这次改革后的2017年9月24日,宜都市湖北大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却发生了一起3人窒息死亡的较大事故。最终事故调查结果发现,作业人员未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未执行先通风后作业规定、未落实个人防护措施、盲目施救……这些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为汲取事故教训,原宜都市安监局要求举一反三,对近三年的生产安全事故进行“回头看”并做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有62.5%的事故都是“三违”原因造成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流于形式,部分岗位作业人员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意识十分淡薄,冒险作业、违章作业现象在事故企业时有发生。

“必须拿出硬措施,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时任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长谭建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下了这样一道“死命令”。2018年,全市以安全生产大约谈、大排查、大暗访、大警示等“四大行动”为抓手,约谈企业负责人3992人次,查处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生产设备案件21起,责令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单位21家,暂扣或吊销有关许可证11个,关闭企业7家、行政拘留92人,安全监管理念逐步向员工和风险隐患等环节“开刀”,这也为后来建立的“隐患追溯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安全生产执法实践中适用行政处罚措施零散分布的实际,宜都市安委会研究出台了《宜都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项措施》,将经常适用的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处罚措施汇编成重点监管、媒体曝光、挂牌督办、黄牌警告、停产整顿、暂扣证照、断电限电、联合惩戒、关闭取缔和责任追究等“十项措施”,既利于生产经营单位明责履职,又利于执法人员熟练运用。

为了紧盯企业全员安全责任制落实,宜都市应急管理局通过“安全流动课堂”“隐患追溯”“以考促学”等多种措施积极探索,着手研究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后一米工作法”,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直击“最后一米”。

隐患追溯成了企业安全管理的“法宝”

2020年9月,宜昌市应急管理局组织专家检查兴发化工企业消防安全,提出了消防设施运行方面的问题。

企业安环部举一反三,对厂区内所有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排查时发现车间净化工段有大量溶剂,且配套应急救援设施只有干粉灭火器,火灾和爆炸事故风险较高。在车间安全员王德凯的建议下,公司针对此情况立马做了干粉灭火器灭火实验,经过反复实验验证,溶剂着火后,干粉灭火剂根本无法达到彻底灭火的效果,安全部门多次追溯原因,属于投入和管理责任不到位问题。公司管理层经过研究考证,决定投入10万元对消防设施进行了全面维护保养,并对灭火系统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修订,系统解决了消防设施隐患问题。

原来,宜都兴发建立了安全生产隐患追溯机制。公司针对隐患反复查反复出的怪相,坚决改变过去隐患“一查了之、一改了之、一罚了之”的传统思维,对排查出的隐患从管理、责任、培训、投入、应急救援等“病根”处系统分析和追根溯源,从制度建设着手整改,有效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杜绝事故发生,首先要从源头抓起,控制风险是防范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防御墙,风险得不到控制,就会发展成隐患,进而酿成事故,必须将隐患治理转化成风险管控的成果,从而实现精准防控。”宜都兴发董事长郑光明在安全管理方面已经颇有心得。

宜都兴发作为隐患追溯的试点企业,公司在原有规定动作的程序、依据等6项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将隐患形成原因分设计、制度等13项全面展开,建立起系统的隐患追溯及整改台账。不仅如此,公司还将隐患轻重程度追溯为3个级别,并全部责任到人,落实到人。

2019年以来,宜都市应急管理局探索出台的《关于建立生产经营单位内部隐患追溯机制的实施意见》,牢固树立了“把事故消灭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消灭在风险前面”的理念,在全市危化品、非煤矿山、规上工业等重点行业领域试点推动促进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改,以此破解了重点行业事故多发频发难题。如今,隐患追溯机制的先进管理理念已经被60多家大型企业广泛运用。

把“安全”放到眼皮底下监管

“在广大农村的农民自建房,农户一般都只与施工方口头协议就开始建设,且点多面广,没有任何安全防护,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发生事故的概率很大,一直是我们监管的‘老大难’。”宜都市高坝洲镇安全监管人员曹昌华感慨道。

风险在城市,农村不设防。2017年-2019年,宜都市共发生了7起农村建房等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生产安全事故。在广大农村,小型土地整治、堰塘整治、农村建房,以及依法无需许可审批的非建筑工程类的安装、更换、维修维护、拆除等生产经营活动,一直未能彻底纳入安全监管体系之中,存在监管盲区。

“小工程容易酿成大事故,管就要管细、管全、管严,要和企业生产安全一样放到眼皮底下监管。”宜都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汪辉说。

2020年6月,针对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宜都市应急管理局研究出台了《宜都市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生产管控实施细则(试行)》,在宜都市高坝洲镇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市逐步推开。

全市市乡村三级联动,细化管控方案,制定了“一图、两书、三册、四品、五措”,即:形成《备案登记流程图》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程序;由村委会向施工业主发放《安全风险告知书》《安全承诺书》提示风险;印发《开工备案指引》《安全检查要点》《安全防护用品租借制度》等3项配套文件指导安全检查;村(社区)统一配备安全帽、安全绳、安全警示带和反光锥等安全防护用品,并建立租借用制度;形成“开工备案、日常巡查、现场检查、培训服务、执法查处”等闭环监管模式。

在高坝洲镇安办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拿出了制定的《备案登记流程图》《安全风险告知书》《安全承诺书》及《开工备案指引》《安全检查要点》《安全防护用品租借制度》的“一图、两书、三措施”,从职责分工、备案制度、备案程序、巡查要求、考评机制、行政处罚、责任追究等多个方面建立起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为了解决一些工程小、工期短、危险程度高的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人员安全保障问题,我们督促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防护用品,要是实在没有的,就到村里去借,但必须有安全防护措施。”高坝洲镇青林寺村村委会治调主任徐诗华向大家展示了村委会配备的安全帽、安全绳、安全警示带和反光锥等安全防护用品,还介绍了该村的《安全防护用品租借制度》。

“微课堂”服务“大民生”

“企业负责人重视了安全,企业员工也要重视安全。从业人员不能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事故的受害者往往都成了事故的责任者。”宜都市应急管理局总工程师张勇如是说。

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宜都市在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中,大做“微课堂”的文章。宜都市应急管理局在东阳光长江药业等化工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试点探索“流动课堂”,以“流动+夜训”和“三级(公司、车间、班组)教育培训”新模式送课到生产一线。

全市“流动课堂”开班以来,市级层面共开展了16期,2088名班组长以上负责人受训。培训师资力量除了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外,还邀请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有安全管理经验的企业负责人进行授课。各生产经营单位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还组织员工岗前和技能培训,将“流动课堂”内容再传递到全体员工。

“在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管控方面,我有从事建筑安全管理的经验,这一课我来讲。”这也是汪辉落实“为民办实事”的 “微心愿”之一。

今年7月7日,《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技术微课堂预告》一经发布,报名听课的人数井喷,80席的会议室报名人数直接超过200人。

“临时用电管理的核心是‘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建筑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三宝四口五临边’……”汪辉结合实地调研成果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经验,以“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工程安全技术”为主题的“微课堂”于7月8日如期开讲。没有华丽的PPT,没有拟定的底稿,所有授课内容都是他20多年来安全生产工作的经历,白板上书写的密密麻麻的图文,除了专业术语还有他徒手绘制的构造图、安全装置图等。

“密目网就是建筑工程外面挂的网子,约100㎡有2000目”“三宝就是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大约每5分钟,汪辉就会讲解完一个安全概念。

用简短的几句话讲解清楚一个安全概念,再用实例对概念进行巩固理解,这样大家就极易吸收掌握。“虽然我一直从事文秘工作,但听了这堂课后,老家要是有人建房子,安全方面我也可以指点一二了。”潘家湾乡安办干部李玉连在课后兴奋地说。

如今,在宜都市,建筑施工安全警示教育会、农村个人建(拆)房安全培训会、农村建筑工匠培训会等“微课堂”经常开展。虽然这样的课堂短小精悍,但扎实的内容却带给了大家满满的干货,安全发展理念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讯员 高汛 彭心莉)

责编:刘娟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