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3.5亿元农业项目撬动社会资本20亿元 破解乡村振兴融资瓶颈

宜都融媒讯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上,“钱从哪里来”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难题。

近几年来,宜都市筑巢引凤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强企业吸纳民间资本投入“三农”,并培育主体鼓励乡村能人带动,利用项目杠杆“四两拨千斤”,使3.5亿元农业项目资金吸纳社会资本20多亿元,成为“撬动杆”“吸铁石”“药引子”,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流入乡村。

筑巢引凤,让招商引资产生“向心力”

宜都市围绕柑橘、茶叶、鲟鱼优势产业与社会资本共同构建农业产业平台,完善产业链,补齐产业链中的短板,筑巢引凤,形成了上下贯通的“项目库”,使产业链完整配套,打通供应链,形成项目的“资金池”。

该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项目负责人李绪品介绍:“近年来,全市利用农业项目先后实施柑橘‘七园三改六推’3.5万亩,建设精品果园1.2万亩,创建优质高效茶园1万亩。示范推广‘爱媛28’、金秋砂糖橘等农业新品种50个。良好的产业平台使招商引资形成向心力,吸引了一些企业和有识之士纷纷来宜都投资产业发展,这不仅是筑巢引凤,更是固巢养凤。”

可山农业有限公司是宜都市农业农村局2019年引进的重点农业企业,项目重点是标准化橘园改造30000亩。计划总投资6亿元,建设集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都市田园综合体。

项目围绕“两湖”(贵子湖、南庄桥湖)、“两路”(宋高路、橘园路)柑桔优势区域,建立以“爱媛28”为主的岛橙基地,并结合“一家一户难以形成品改气候,一家一户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实际,与村级组织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并请村级劳务公司按照生产需要组织对口劳务人员负责具体生产,实行统一管理,探索出联农、带农、惠农及社会化服务和发展集体经济的机制。以此实现公司集约化经营,同时改变以往一家一户、粗放管理的落后生产方式,使得流转出土地的农民,既能收到稳定的土地租金,又可以帮助公司进行生产,获得劳务收益。目前,已投资2.2亿元,完成嫁接8000亩。

作为“鲟鱼之都”,宜都鲟鱼养殖量曾占全国三成。近些年在投入2.1亿元拆除网箱的同时,积极推行陆地鲟鱼养殖,建立现代渔业基地,推动水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引进的中国清江鲟鱼谷项目共三期,计划投资10亿元,用于建设世界最大鲟鱼博览馆、鲟鱼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活鱼交易市场、科研用房等,进一步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5A级景区。

宜都种鸡种蛋生产方面同样具备优势。宜都市鑫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500万元,在枝城镇泉水河村建设了一个“罗曼粉父母代蛋鸡育种基地项目”,于2019年8月破土动工,建成6栋鸡舍,2栋蛋库,2栋有机肥车间,总建筑面积17417m2,多条厂区道路与鸡场配套。2021年3月正式投产,存栏父母代蛋种鸡20万套,年产种蛋4000万枚。

“百里茶叶走廊”提质增效工程,吸纳各类资金12亿元打造了一条涉及两个茶叶主产乡镇、覆盖12个产茶村、长达100多里的茶叶长廊,并建设生态茶叶示范园8000亩。宜茶乡镇中面积2000亩以上的专业村达到26个,大沟、全福河、吕家坳等六个村茶园面积达到4000亩以上。全市茶园机耕率达到40%,机防率达到60%,机剪率达到98%,机采率达到95%以上。

做强企业,让民间资本形成“凝聚力”

“为做强本土企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让民间资本形成凝聚力,更多的投向乡村。”宜都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施春燕说。

为扶持企业发展,宜都出台了《宜都市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了2000万元农业产业扶持基金,连续5年来对当年晋升为宜昌市、湖北省、国家级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主体,分别扶持2万元、10万元、20万元;对当年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农产品展示推介活动的农业(林业)经营主体,按省内、省外、国外分别每次补助2000元、5000元、2万元;支持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丰岛食品有限公司和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申报2020年省级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获贷款贴息资金209万元。

△2019年宜昌茶叶品质鉴评会暨“宜昌宜红”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揭晓了2019年宜昌茶叶品质鉴评结果,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选送宜牌宜红茶获唯一金奖

组织企业参加武汉农博会、中国茶叶博览会等展会,举办名优茶鉴评会、精品果园采摘节、柑橘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宜都农字号知名度、影响力。宜牌宜红茶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

宜都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宜昌市级以上49家,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着引领作用。

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领军企业,近年来通过产业招商,建立覆盖柑橘种植、精深加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全产业体系,每年带动农民就业2000人以上。

宜都现有登记注册合作社691家、家庭农场313家,新增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289人,柑橘核心区合作社认定注册生产基地217个,生产经营示范带动覆盖率21.3%。

面对“双循环”,宜都农产品销售于国际国内齐头并进。2020年3月29日,宜都市清峰园茶业有限公司的6辆大货车满载153吨绿茶开往武汉新港,并由上海港换船出海,最终漂洋过海抵达非洲杜阿拉港,这也标志着受疫情影响一度中断的宜都农产品出口开始重启。全市共出口茶叶27750吨,出口额51455万元;柑橘鲜果出口46000吨,出口额21140万元;罐头产品出口15000吨,出口额11000万元。

培育主体,让乡村能人发挥“带动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宜都已累计培养技能型、引领型、治理型等各类能人3.5万人次。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接地气的能人奔赴乡村一线,通过“基地式、基金式、项目式”结对帮扶,实现资金、智力、技术、人脉的集聚,在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治理等方面贡献重要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项目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提高财政资金的支农效率。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22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2562万元,已完成投资2122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915万亩。柑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总投资2137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506万元,自筹资金16869万元。此外,该市财政每年还拿出1200万元奖励柑橘、茶叶品改项目。

通过项目与金融的相互配合,改善“三农”融资环境。宜都为957个新型市场主体融资1.2亿元,撬动发展资本5.1亿元,帮助1058名 “农村家庭能人”创业者获得小额贴息贷款2341.57万元,并对有创业意愿或正在创业且表现优秀的“农村家庭能人”,采取以奖代补等政策提供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

宜都市乡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代芹从山东引进丹东409花生小柿子,同时种植麒麟瓜、辣椒、茄子、黄瓜、玉米等多种果蔬,池塘里再放养六千尾鱼苗……垄成行、棚成排,水系贯通,很快,一个蔬菜满园、瓜果飘香的“生态农业园”成了村里的一道新景观。同时,宜都世博园林有限公司以及种植大户等,盘活闲置土地约300亩,带动81名村民实现就业,每人每月平均增收2400元,村集体收入达56万元。

此外,姚家店镇油榨坪村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先后引进农民画家、农业科技人员、非遗传承人等11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引导他们联合抱团发展,领办花海迷宫、土豆腐作坊、老油榨坊、龙虾基地等项目,累计投资2000万元,打造“荷苑新风”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了一道乡村旅游环线,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通过项目与金融的互相联动,撬动社会资本回流。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与公开市场操作相配合向乡村发展注入资金。完善政策性投融资体系,推动农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广泛吸纳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引导其向支农、助农的重点优势项目聚拢与回流。

宜都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80多个,组建农业专业技术服务队200支,农业实用技术入户到田率达90%。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出惠农贷、信用贷等10余种金融产品,引进培育农村技能人才近万人、新型职业农民4800人,充分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吸引了近10亿元社会资本上山下乡。

杜永军在广州打工8年,2019年回乡投资2000万元,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建设500亩龙井茶、1500亩辣椒基地,带动了周边568户农民家门口就业。不仅于此,枝城镇全心畈村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适度规模经营比例也达到了70%以上,致力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连续举办5年的桃花节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20家,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3500多万元。

强化农村金融和产权流转服务。在全省首创县域科技创业投资基金,联合优势企业增资2亿元以上,通过投贷结合、资本嫁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同时设立3000万元创业扶持基金,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机制。(通讯员 王本忠)

责编:毛紫薇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