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仔”其人

——宜都市民协主席杨培新小记

文/李姜洁

“黑仔”人黑,心不黑。不但不黑,还是个大好人。坎坷人生六十三载,德艺双馨一辈子。“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宜昌楷模”的殊荣名副其实。

△ 杨培新在参加惠民演出

他打小就皮肤黝黑,乡亲们喊他“杨黑子”。这个“黑子”虽出生农民家庭,但自幼酷爱音乐,颇有文艺天赋。隔壁“老三届”家一把掉了一根弦的京胡,成为他音乐启蒙路上的“二胡”;一所小学废弃的军鼓,被他“改造”成“架子鼓”……靠着四处借来的音乐方面的旧书、像样不像样的各种乐器,他“痴”学苦学,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主角”。

△ 杨培新家庭被授予“宜昌民间文艺之家”

“文艺青年”脑子活,又学会了摄影、雕刻,80年代初高中毕业就干上了个体户,开办了镇上第一家“曙光”照相馆。照相、刻章、写艺术字……顾客来自方圆几百公里。骑着镇上第一辆日本本田摩托车,挎着镇上第一台照相机,穿着最流行的喇叭裤,走村串巷给人拍照,他是当时周边数里“最靓的仔”。当然,他还是黑,只是“黑子”已经长成“黑仔”。后来,他被镇领导要到乡镇文化站,放电影、搞文艺活动,每次出场,都是那个文化生活贫乏时代的“明星”。

在穿乡拍照的途中,他拍到一个学校的美人。青春“黑仔”怦然心动。心爱的摩托车、心爱的照相机、心爱的录音机之外,他的心里,住进了最心爱的姑娘。他开始频频向“心上人”所在的学校跑。她负责学校的财务工作,为了增加见面的机会,他把本该一次结算的学生合影照片冲洗费,分几次报销。一来二往,多才多艺、有志向、有抱负的他,成为廖老师心中的“黑马王子”。

哪知,廖老师的家庭坚决反对。在廖老师眼里、在追随他的文艺青年眼里,他富有才华、引领时尚,但在村民眼里,他“不安心农村”“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是“农民中的异类”。廖老师的父母思想传统,不接受这个烫着“包菜头”,穿着喇叭裤,脚上三角皮鞋,提着镇上第一台日本录音机,会跳“摇摆舞”的“流氓混混”。虽然他因为先人一步挣了不少钱,但人家要找的是能过日子的“本分女婿”。

他拿出凡事不服输的韧劲,要用实际行动让二老认识真实的自己。每次到廖老师家,二老都不搭理他。他啥也不说,进门就干活。栽秧、割谷、耕田、打农药、挑牛栏粪……家里家外、脏活累活,他样样是一把好手。踏实可靠,女儿嫁给他放心——有一天,未来的岳父给正在扫地的他倒了一杯水,他得到了接纳和认可。

△ 杨培新和家人为福利院老人现场献唱

廖老师——他多年来一直这样叫她。为了全力帮扶他的事业,共同创办宜都市第一个农民艺术团,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她离开了心爱的教师岗位,成为他独有的“廖老师”。从开照相馆到离开镇文化站,到转行修电器、修摩托车,到成立全市第一个农民艺术团,到接任宜都市民协主席……他“三天三夜都讲不完”的坎坷人生路上,“廖老师”成为他的乐团主唱、摄影师、化妆师、音响师、厨师、搬运工、勤杂工……从艺28周年文艺演出现场,他泪流满面紧紧拥抱他的“廖老师”——他“感谢一辈子的女人”。

虽然他是农民身份,却头脑灵活、聪明好学、学啥会啥,一直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从1993年创办全市第一个“农民艺术团”——“红花套影视艺术团”,到成立“宜都市黑仔歌舞团”,到发展壮大为拥有固定演员30多人、8辆演出车、一套价值200余万元设备的“宜昌市黑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建成2500多平方米的“杨家大院”,为周边村民免费提供文化娱乐场所。为百姓演戏,与群众同乐,7000多场“千户飞歌”,走遍宜昌13个县市区,走出湖北,当年小打小闹,如今已家喻户晓。扎根乡土29年,他摸爬滚打“越飞越高”。

△“湖北省优秀文化志愿者”“宜昌市民间文艺之家”授牌仪式暨宜昌市民间文艺演出工作现场会上,杨培新和与民间文艺爱好者同乡亲们一起,载歌载舞、互动同乐

如果只是演出挣钱养家致富,他只是一个成功的农民艺人。他脸黑,却心红,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他感念四面八方的关爱,积极投身公益活动、文艺志愿服务,多年来,义务演出近300场,看望慰问民间艺人、为群众文化活动捐款捐物18万余元。从自发组织公益演出,到从“中国好人”徐荣耀手中接过宜都市民协主席的接力棒,他将传承“好人”精神当作毕生的事业,树起崇德尚艺、志愿服务的鲜艳旗帜。其事迹被人民网、中国文化报、湖北电视台、荆楚网、三峡日报等专题报道,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宜昌楷模”“宜昌民协主席好榜样”“宜都市道德模范”等殊荣,入围首届“湖北民间文艺杜鹃花奖·民间文化守望者”。在他捧回的诸多奖牌中,“宜昌民间文艺之家”是对他的“廖老师”、他的年过八十仍玩龙船的老母亲、他的家族成员的共同褒奖。

我是农民的女儿,我喜欢和农民交朋友。到文联工作后,我和憨厚、纯朴的他有了更深入地交往,很快成了知心朋友,甚至说是忘年交也不过分。“廖老师”有很多拿手好菜。其中一道凉拌海带丝,我一吃就馋上了。详细请教做法,回家却怎么也做不出那种看似简单却清香留齿的鲜味儿。他常常盛情邀请我去做客,我也毫不客气,常去他家“蹭饭”。他家养了各种各样乖萌又漂亮的多肉,门前有个大鱼塘,鸡鸣鸭叫,还有两只大黄狗跑来跑去。他的收藏着上千块石头的“家庭奇石馆”,他的陈设着各种文体设施的“杨家大院”,他的陈列着各种乐器、音像的“演播室”……都对我充满了无尽的诱惑。

孰料苍天怎不眷好人!2019年,癌症将魔爪伸向他的直肠。得知消息,我如闻惊雷。我不相信舞台上那个能弹会唱、一向身板硬朗的他,会遭此厄运。我担心他能不能承受、他的家人能不能承受……继而担心,他举起的“宜昌民协主席好榜样”的红旗下,站着的宜都市民协1532名会员。这是宜都市文艺家协会中规模最大、平均年龄最大、开展活动最活跃的一支队伍。这杆红旗,该由谁来举?

再见到他,他正经受着放疗、化疗后的折磨,裹着大棉衣,说话无力,行动迟缓,极度虚弱,吃饭时,只象征性端了一下碗筷。我不由心生凄凉,他却出人意料地坚强,告诉我们:他没把自己当癌症病人,他就是病了而已,等过了这阵,他就会好的。

不久,我们再度到他家中看望,正在恢复中的他果然精神状态很好。除了还是吃不了多少,暂时不能登台演出,他的生活仍一如以往。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最近刚买到的一块红花璞玉,又带我们到“家庭奇石馆”参观,讲述他准备将哪块石头加工成什么,下次准备去哪个地方捡石头,对未来的生活,他的计划和热情如往。

当好旗手,他精神不倒,红旗不倒。即使在病中,他仍如期组织开展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文艺惠民演出等活动。传承保护宜都民间文化遗产,让民间文化的瑰宝熠熠生辉,仍是他的致力追求。继推送青林寺谜语、宜都故事系列书籍之后,组织会员整理出版了《白鸭垴民间故事》《渔洋河故事》等地方民俗文化书籍。就是在病中,他仍多方奔走,在枝城镇、姚家店镇、高坝洲镇、红花套镇成立了宜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乡镇分会,将“‘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宜都市文联民协小分队”的队伍发展得更加壮大。

在他心中,那面“‘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宜都市文联民协小分队”的旗帜,分量很重。2021年5月1日,他刚刚接受一个疗程的治疗在家休息。正午时分,他让儿子开车送他赶到高坝洲镇青林寺村,这里,“中国好人”精神的又一位传承者——宜都市民协副主席罗德稳带领的民乐团,马上要举行“乐游谜语村˙歌舞颂华诞”演出。因为身体虚弱,他这次不能登台。他是专门来送“‘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宜都市文联民协小分队”的红旗的。“在演出现场挂上这面旗帜,也并不一定是必须的”,看到他满头大汗,我十分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劝他现在要以身体为重。“人在,红旗就在。”他短短的两句话,在我心中引起深深的震撼。

服务人民、争当好人的风尚,已经成为宜都市民协乃至全市文艺界的精神标杆。无数个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出院就上台的罗德稳们,正在接力传承这面精神的红旗。受到他的影响和熏陶,他八岁的孙女杨楚儿,也加入文艺志愿者的队伍。一段快板《今天说说“德尔塔”》,萌翻网友,火遍网络。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唯愿好人平安,唯愿他的“三天三夜讲不完”的人生故事,一直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