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长江“禁渔”契机 探“两山”转化途径

宜都是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条河流交汇的湿地守护区,也是大江大河及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宜都按照“不落一船、不落一户、不落一人,零差错”的标准,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令”,实现渔民全部上岸。其中位于宜都市枝城镇北郊的白水港村就是宜都落实“禁渔令”的一个生动案例。

白水港村位于地处长江之滨、白水津渡、九河入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三百年来,以刘氏为主的渔民以船为家,捕鱼为生,繁衍生息,代代相传。2015年11月农业部到白水港村开展长江禁捕、生态修复、渔民安置调研,2018年1月1日,长江中华鲟保护区禁捕公告正式发布,启动渔民上岸、渔船退捕工作。

细化安置补偿,启动渔船退捕

为全面落实渔民退捕安置工作,宜都禁渔工作专班严格按政策细分步骤,完成渔民身份认定、渔船渔具登记核实、评估,对渔民渔船进行安置补偿,对村内有从事长江天然捕捞许可证渔船186条实行一船一档建档立卡管理。2018年1月至10月渔船从江中到岸边,从岸边到指定场地统一存放。2019年3月至5月全面完成渔船评估工作。2019年7至8月,完成全部渔民退补协议签订和发放退捕补偿金2930万元,渔民们历经三百多年的捕捞生涯从此画上句号,“江烟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鱼”的画面从长江宜都段消失。

保障转产就业,引导渔民上岸

一是镇域工厂吸纳一批。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比对、电话抽查等方式,摸排、收集退捕渔民基础信息、就业意愿、培训需求等基本情况,并建立台账。根据渔民意愿,累计培训退捕渔民600余人次。针对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微信公众号+入户宣讲+村村响+招聘活动”方式宣传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帮助退捕渔民108人实现家门口就业、142人实现自主创业就业,人均年收入4万余元。

二是公益岗位安置一批。针对部分退捕渔民身体欠佳、年龄偏大等情况以及本地就业意愿,按照“因事设岗、因需设岗”原则,开发保洁、文明劝导等公益性岗位,就地解决就业10余人,安排熟悉水性、渔船性能的2名渔民加入市级护渔队,实现捕鱼人到护鱼人的身份转变。

三是政策兜底保障一批。严格落实渔民退捕各项补助政策,将全部渔民纳入失地农民范畴,享受养老保险返还50%的优惠政策。目前,上岸的360名渔民122名达到退休年龄,月均领取养老保险金800余元。白水港村将村民全部纳入股份经济合作社,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2020年参与股金分红11.19万元。

传承渔业文化,留住渔民乡愁

结合长江干线生态修复工程,枝城镇对白水港村沿线进行了生态修复改造,打造白水生态滨水湿地,建成凤栖广场、丹阳游园等一批活动场所,形成了独特的滨江打卡点。村内道路通畅,自来水、天然气、光纤等设施全部到户,白水港村成为了公园式村庄。

2020年10月,在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白水港村建成了“渔民驿站”,成为长江“十年禁渔”后渔民文化建设的一个示范村。其科普陈列室共分为渔民、渔村、渔船、渔具、渔文化五大版块,陈列着渔民捐献的渔船渔具、捕捞工具等物件,展现了渔民过去的生活和退捕上岸的历程,让渔民的乡愁有了寄托。驿站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渔民生活巨大变化,同时也让年轻的白水港人感受鱼、船、渔构成的渔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