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发展理念 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宜都融媒讯 近来来,宜都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长江大保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为总体目标,按照“试点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解决区域生态系统性、基础性、公益性问题,积极争取入选国家第三批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整合投入资金12.4亿元,谋划实施了两河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七个生态修复项目,取得显著治理成效。

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坚持高规格推进试点工作,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常务副市长兼任,同时配备一名市级领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建立了市级领导联项目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定期研究部署试点工作,分管领导一线督办推进试点项目。建立了项目推进清单管理机制,工作任务责任到人、挂图作战、按月调度。配全配齐了工作力量,整合政府项目办、生态办和其他部门人员力量,组建了山水办工作专班,全面落实各项试点工作。

落实项目保障措施。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绩效指标要求,将绩效指标分区域、分项目、分单位进行层层分解,严格落实到设计报告、施工图纸、施工合同、监理签证、资金拨付、验收报告每项环节,确保试点生态修复工程取得实效。创新投融资机制,全力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瓶颈,积极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各类专项资金,多渠道争取国家产业基金,拓宽市场化融资,引入社会资本,用好PPP、EPC等手段,开创了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投、融、建、管、养”一体化模式。

引入生态工程技术。坚持将“生态优先”理念贯彻试点项目始终,在试点项目工程建设领域全面采用各项绿色生态新方法、新工艺,尽量以生态的办法修复生态的问题。如:贵子湖和南桩桥湖湖泊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建设生态湿地、多塘系统,净化湖泊外围污染源,打造深水区、浅水区对湖床进行空间改造,采用水生动植物构建水下森林系统对湖泊水质进行改善。宜都市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雨污分流工程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下凹式绿化带,将收集到的雨水在绿化带中过滤、净化、下渗后排入雨水管道,减少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长江干线枝城段生态修复和城区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本土物种、适用技术等实际情况,在化工企业周围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隔离带,利用植物生态性削减污染物含量,对污染物较多的汇水区,采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污染物,降低工业污染物对居民健康及生活的影响,有效破解了化工围江难题。

创新生态修复理念。试点项目采取腾退用地、农田改造、恢复植被、河道整治、污染治理等多项措施,有效修复了生态环境,试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自然灾害发生率持续降低,在全社会树立了“大生态、大修复”的理念,形成了“共抓长江保护”,全域推进生态治理的良好工作格局,通过全域协同实施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养殖污染源综合整治、农村污染综合整治、流域水生态修复、散乱污企业整治、集中化工园区建设、城乡和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构建了环境质量优良、生态系统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安全格局。截至目前,宜都市长江段水质监测达标率100%,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全市消除V类、劣V类水体,空气优良天数率达到89.5%,相比试点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全力培育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试点项目通过全面整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城市提升等各项资源要素,开创了“生态修复+产业培育”、“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多种模式,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环境优、产业兴、群众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其中,两河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以水土保持为出发点,构建了“万亩柑橘公园”、“十里生态桃花”等特色休闲生态农业,逐步形成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发展模式。松宜矿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工程立足煤矿关闭后生态治理实际,依托“煤”特色,引入社会资本治理关闭矿山,形成了煤矸石加工处理特色产业链。同时,结合周边自然景观龙腾沟、人文景观云台观等文旅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矿山文化研学基地,建成了陈家河沿线自然生态旅游廊道,形成了生态治理与产业提升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讯员 罗毅)

责编:向姝

审核:黄金波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