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晋语五》曾记载:“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
錞于
虎纽錞于,是錞于类型的一种,以虎图形作为錞于上盖钮。它主要出土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巴人生活的区域。
錞于自战国晚期由中原传入巴蜀后,为巴人所利用和改铸。虎是巴人一直信仰的图腾,他们在兵器上铸以虎纹,铜钲上刻以虎纹,并且长期沿袭着对白虎的祭祀。因为錞于军乐器的特性与巴人的尚武精神十分契合,故巴人以虎图形为钮制作虎纽錞于,虎纽錞于逐渐成为巴文化的典型器物。
在古代,虎纽錞于被用于战争、祭祀、娱乐、庆典等方面。它早期作为军乐器,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后来逐渐转变为部落欢宴时的娱乐之器。
关于錞于演奏方法,历代记载纷纭。目前研究总结其演奏用途及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杠杆击打,主用于军事方面。錞于是“六鼓四金”之器,“四金”为錞于、镯、铙、铎,《周礼·地官》中便有“以金錞和鼓”的记载,表明其战争时多与鼓配合用作军队号令。另一种是用手拍打,为歌舞伴奏用。《南齐书·卷三十五》记载,用绳系錞于顶部钮上,使之悬起,“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于下,以芒茎当心跪注錞于”,准备完毕后用手拍打,“其声如雷,清响良久乃绝。”
宜都市博物馆馆藏虎纽錞于
宜都市博物馆馆藏的虎纽錞于,征集于1985年,现被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该件器物器顶端为椭圆形平盘,盘沿外侈。盘中置虎钮,虎四肢伫立,头部肥大,双眼凸出,龇牙咧嘴,尾下垂,尾端上卷;虎上颌部有四道须纹,双耳贴于头上,头饰“S”纹,项戴一圈饰;身两侧饰横“S”纹和云纹,肩胛处铸有漩涡纹;四肢饰鳞纹。器身隆起,全器最大径在肩部,从肩往下直至口部收为椭圆直筒状。器内中空,下端无底,虎身及口腔均为铸空。全器呈青绿色,色泽光亮,而虎钮尤甚。
馆藏虎纽錞于近景图
作为已消失的古老巴国青铜技艺的代表,虎纽錞于不仅是古巴国存在的印记,也为后人了解、研究古巴国提供了物质资料。相信通过后续文物工作者的探索,我们能进一步加深对虎纽錞于的认识,揭开古老巴国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