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商报】百年老矿区的生态蝶变

宜都市松宜矿区探索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发展新路

在老宜都人的记忆中,“山水而居”的童年时代,却似与长江、清江隔着“万重屏障”:江边采石、矿山挖煤。尽管山水离家不远,却阻隔着日夜生产的工厂和川流不息的矿车无法亲临山水。

但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年间,一幅“山水润宜都”的生态蓝图快速走进现实。松宜矿区成功“蝶变”,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是三峡库坝区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2018年,以宜昌市为主体申报的“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试点。近几年来,持续不断巩固和扩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成果,助力长江大保护,让市民享受更多生态保护修复带来的绿水青山红利。

百年老矿退出舞台

松宜矿区曾是湖北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有文字记载的煤炭开采史始于晚清时期,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松宜矿区的前身是省属国企松宜煤炭矿务局,地跨宜昌、松滋两地,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亦因煤而衰的工矿区,高峰时煤矿达数十座,年产原煤逾百万吨,职工上万人。2017年,松宜矿区将10多家煤矿、坑口关闭,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因百余年的开采,资源枯竭,特别是煤矿全部关闭后,地面塌陷、山体滑坡、弃渣滑塌、河道阻淤、水资源枯竭等各类地质环境生态问题集中凸显。

生态恢复连片整治

松宜矿区位于长江的中上游区域,是长江三峡地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其在湖北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的地位至关重要。

作为长江平原湿地生态区的源头区域,松宜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整个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防止次生灾害发生、改善矿区及周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推动矿区生态修复,启动了“松宜矿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工程”。

2019年,松宜矿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工程被纳入湖北省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统筹规划,计划通过3年时间,对松宜矿区“七矿三河两区”共计12个生态恢复区进行集中连片整治。

松宜矿区生态修复,累计将完成废弃渣堆生态修复面积32.3公顷、废弃工矿场地土地整治面积42.9公顷、采矿塌陷区治理面积259公顷、水土流失防治面积3.34平方千米,项目总概算24554万元。

四全措施持续发力

金秋十月,记者在宜都市松宜矿区陈家河煤矿矿区看到,昔日的生活区正改造成采煤研学基地,曾经的矿渣场、屯煤仓已披上“绿衣”。宜都市山水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松宜矿区统筹谋划、分类治理废弃工矿地、塌陷区、弃渣堆、河道水体等,生态修复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全力推进工矿地治理工程,变废弃工矿地为生态绿地。采取综合整治+复垦复绿的模式,对鸽子潭、坛子口、猴子洞等矿区内废弃井口、废弃建筑物、废弃工业场地等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场地平整、土地翻耕和植被工程,边整治、边复绿,有效恢复土地资源、增加林地及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切实做到还田于民、还土于民。

二是全力推进河道治理工程,变干涸河道为景观岸线。利用高精度仪器进行地质剖面测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有效、经济合理的整治措施,做到因河制宜、一河一策。通过疏浚河道、堤防建设、绿化植被,既有效防止河道两岸水土流失,又切实保护河流沿岸宝贵土地资源免遭山洪泥石流的吞噬。

三是全力推进危岩治理工程,变崩塌危岩为巍然青山。为清除高陡边坡上活石、危石、不稳定块体,消除危岩崩塌、坠石、坍塌等地质灾害隐患,采用“危岩清除+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坡面绿化”综合方法进行治理,综合利用无人机拍摄、三维激光扫描、三维立体设计等多种新技术手段,彻底消除矿区地质灾害,恢复矿区地质环境。

四是全面推进污水治理工程,变废弃污水为生态绿水。针对矿区陈家河流域水体呈酸性,常年呈现赤黄色的问题,整合省级配套和市财政投资等多方资金,在认真查明矿区污水来源、科学研究高效处理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治理,切实保证水体PH值、COD、氨氮及相关金属离子(铁离子、锰、硫酸盐、硝酸盐等)含量达到正常范围。

三峡地区生态修复项目全面考虑生命共同体的所有构成要素及其交互作用,通过废弃矿山修复,消除地质灾害、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水分涵养、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系统功能等,让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湖更美,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

废弃矿区涅槃重生

松宜矿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工程,是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有力例证。项目聚焦“治水、护岸、修山、良田、绿城、保林”等任务,不断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工作路径,积极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通过对矿区内“七矿三河两区”综合治理,有效增加了林地、耕地,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减少了干旱天气的扬沙、扬尘,以及减少大气降水冲刷表土产生的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助于恢复河道功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水生态系统平衡,保障周边居民用水安全;减轻了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对所涉及2个乡镇近10个自然村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减轻对矿区周围居民共约2万人的生命财产威胁,减少经济损失近10亿元。

按照“试点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新型产业结构,形成煤矸石加工处理特色产业链和近代工业、乡村休闲、民俗风情等精品旅游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充分利用废弃渣堆生态回收利用新工艺,处理废弃矿渣4.5万立方米,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经济利润2000万元。将陈家河河道的生态护岸工程与自然景观龙腾沟、人文景观云台观有机结合,打造陈家河上游龙腾沟沿线自然生态观景廊道和云台观人文景点相统一的“大旅游”生态系统,预计每年吸引游客2万人,实现经济利润500万元。

切实将试点工作中的环保理念、生态文化与矿区“工矿文化”、“松宜精神”相结合,弘扬传承松宜人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治理过程中的难点、痛点敢于攻城拔寨、克难攻坚,高标准完成修复治理工作。开建矿山文化展示馆,加强矿山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进一步挖掘百年松宜光辉历史,溯源寻根“松宜精神”,充实丰富矿山文化展览馆内容,通过挖掘工矿文化,进一步凝聚人心,有效激发矿区群众积极参与其中。

“我们用了三年时间,实施矿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让松宜矿区重新踏上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新征程。”谈起矿区的蝶变,宜都市山水办负责人充满自豪。如今,松宜人正携手共建“实力松宜、宜居松宜、和谐松宜”,努力打造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再次谱写百年松宜奋发图强的新篇章。

文: 王建柱 朱振肖

本版图片由宜都市山水办提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