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全国千亿五十强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写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园游。

县域经济高速发展,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生福祉大幅提升。过去五年,宜都咬住实体经济不放松,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广大干部群众圆满完成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荣登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榜26 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

奋进“十四五”,宜都围绕宜昌“六大目标定位”整体部署,干在实处、勇当标杆、开创新局,加快形成“一主引领、一带支撑、一区协同、一体发展”区域发展布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高品质生活取得新成效、高效能治理跃上新台阶、高素质人文获得新提升,挺进全国千亿五十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奋力谱写宜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思想破冰,工业经济高歌猛进

工业强则百业兴。

深秋时节,位于枝城镇的湖北宜都化工园一片繁忙,投产项目开足马力生产,建设项目加班加点赶进度。华昊新材料、华阳化工瞄准国际市场,争分夺秒完成订单,新洋丰肥业车间机器轰鸣,一袋袋肥料销往全国各地……

投资大手笔,建设加速度。宜都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星兴蓝天、华阳化工、华昊新材料、新洋丰肥业4个投资约43亿元的产业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产品陆续投放市场。在建项目30个,友源实业、美洋科技、泰山石膏、诚凯化工已完成进度90%,预计年底进入试生产。其他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大部分项目将于明年投产。

宜都星兴蓝天年产40万吨合成氨项目建成投产

湖北宜都化工园是宜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市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宜都化工园,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生态型、科技型化工园区。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新技术示范园、双创园,建成全省高端医药技术及产业发展引领区,宜昌市高端医药技术标志性园区。

既要招商,更要“引智”,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3日,湖北大学宜都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湖北大学与宜都市人民政府签订市校合作协议,这也是宜昌市县市区首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将为宜都工业经济发展带来强有力科技支撑。

此次签约,旨在借助湖北大学在生物医药和现代化工的研发优势,为宜都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研发保障,提高宜都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十三五”期间,宜都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 760 亿元,跃居中国工业百强县市75 位。实施工业技改项目500 个,完成技改投资 444.7 亿元,入围全省“隐形冠军”企业21家。

未来五年,宜都将聚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深入推进产业链构建、工业设计提升、核心技术升级,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力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

全民共创,文明城市增光添彩

街道干净整洁,道路宽敞明亮,绿化全城覆盖……国庆节期间,外地来宜都游客纷纷感慨:“如同进入一个都市大花园”。

“城市更干净了,小区管理井井有条,车辆主动礼让行人,幸福感增强了”,家住名都花园小区的市民屈卫国说;“通过开展文明创建,吕家坳村民风和谐,村民互助友爱,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潘家湾土家族乡吕家坳村原党总支书记管永强说;“到过全国不少城市,像宜都这样市容整洁、民心淳朴的城市少见,增强了我们的投资信心”,来宜都投资的福建商人林福平这样感慨。

文明城市创建之路,离不开全市人民的自觉参与、默默付出。

宜都市志愿者文明出行劝导活动

在城区,红灯亮起,人们自觉驻足,目视车辆通过;绿灯亮起,车辆主动停下,人们有序通过马路;斑马线上,车辆主动礼让行人。

在乡村,家家户户将门前屋后清理得干干净净,人们自觉遵守垃圾分类,修建雨污分流系统,让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加分项。

推窗见绿,对宜都市民而言,已成为现实。宜都全市森林覆盖率59.3%,城区绿化覆盖率43.3%,城区建设花卉景观大道8条。2018年,宜都在全省县市中率先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

环境卫生事关千家万户,宜都出台《宜都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等“1+5”配套方案,“厕所革命”试点任务全面完成,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城西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在宜昌市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稳步推进。

“以前的菜市场可以用乱糟糟、脏兮兮来形容,现在菜市场通过提档升级,干净明亮,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市民的心情。”八字桥社区居民管小英感叹文明城市创建的细节之美。

“好人”是宜都的一个文明“符号”。在宜都,徐荣耀、刘大卫、李玉洁等“中国好人”耳熟能详,成为全社会共同推崇的道德榜样。

为破解群众人情风重负,宜都通过微电影、百姓讲堂、恳谈会等活动积极宣传引导,公安、食药监等部门加强检查指导和现场监督,全市人情风治理取得实效。陆城尾笔村年年为60岁以上整生老人集体祝寿。据测算,通过推行文明操办红白事,全市户平每年减少人情支出1.5万元。

牢固树立文明创建“一盘棋”思想,40万宜都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誓将“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加靓丽!

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宜都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两溪两桥”示范带

水泥道路通村到户,漂亮民居鳞次栉比,特色产业流金淌银,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两江大地,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走进城郊姚家店镇油榨坪村,柏油道路形成环线,沿线分布着一幢幢特色民居;农田里,施工机械轰鸣,村里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更远处,村里招商引资项目花海迷宫游人如织……

从以前的“三类村”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油榨坪人是最大的受惠者。村民吴昌浩逢人就说:“现在的农村不比城里差,给套城里的房子也不换。”

枝城镇架锅山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交通闭塞,主业发展无门。乡村振兴让这里变了样:柏油马路贯穿全村,特色小水果成片种植,“十里桃花红”项目成为网红打卡点……2019年,架锅山村获评“湖北省十大美丽乡村”,成为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金字招牌”。

村庄变美,人心变齐,百姓变富。架锅山村广场舞跳起来了,腰鼓队组建起来了。去年,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委会在桃花广场举办了架锅山村首届农民“春晚”,村民自编自演了20多个节目,展现了新型农民风采。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宜都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位于高坝洲镇的清江鲟鱼谷鲟鱼养殖基地

在宜都,柑橘、茶叶、生猪、鲟鱼被称为农村主导产业的“四朵金花”。该市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走出一条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融合化发展、一体化服务的“三全五化”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宜都投资25亿元建设国家柑橘农业公园,实施柑橘“+互联网”“+文化”“+旅游”“+康养”行动,推动业态创新。目前,宜都蜜柑标准化生产入围全国示范案例,农业观光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像柑橘农业公园一样的精品园,宜都有11个。

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吕家坳村,成垄成行、修剪整齐的茶园在带给村民收入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纽带。每到春季,大量自驾游客涌入该村,观茶园、品新茶、吃农家饭成为“乡村三部曲”。吕家坳村民吴昌英进行传统酥饼加工销售,年营业额达30多万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近年来,宜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市委1号文件、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乡村振兴示范村评选办法、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城乡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程。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统筹亚行贷款、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大手笔为乡村振兴“输血”。

高位推进,民生实事落地有声

华灯初上,枝城镇朝阳广场热闹非凡,村民聚在江边聊天、散步、跳广场舞,享受着别样的乡村“夜生活”。而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砂石码头,晴天灰满天,雨天泥满地,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生态修复后的长江岸线枝城段朝阳广场成为群众娱乐休闲好去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8年9月,宜都启动长江岸线枝城段生态修复工程,临建房屋被拆除,非法码头被取缔,污染治理、地被修复、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同步推进,生态绿道、景观公园等大批配套设施如期投用,13公里的长江岸线枝城段由“光灰”岸线变成网红打卡岸线。

回应民生关切,为民谋利,为民解忧,宜都统筹兼顾,一抓到底。

该市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近万人。着力解决疫情期间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疫情期间学生网课参学率达到100%。

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五网”(交通网、供水网、能源网、信息网、市场网)建设同步推进。近三年来,宜都交通建设投资17亿元,城市外环干线、雷梁线、古樟线、十杨路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建设“四好农村路”304公里;完成48个村电网改造升级;城乡集中供水率达到99.5%;农村符合天然气开发条件的地区普及率达56%。

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厕所革命”试点。宜都建设、改造农村户厕16735户、各类公厕197座;全面开展“三拆”,共拆除乡村主干公路沿线棚房4.5万平方米,拆除广告牌2600多个;“消危减土”2265户,精准灭荒2140亩。

宜都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城市骨架加速拓展。宜都长江大桥、 宋高路、橘园路、双城路竣工通车。城镇扩容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 60.1%。市政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小西湖公园、三江广场建成开放,市民休闲又添新去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宜都市市民活动中心“五馆一中心”基本建成

新客运中心投用,三江收费站提前撤站,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优化提档,城乡路网、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一体推进,两河流域国土整治修复、城区环境综合治理等一批项目基本完工。河湖长制全面推进,围栏、围网、网箱成功拆除,码头整治成效显著,完成长江岸线复绿造林 2153 亩。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擦亮小城镇”有序推进,“四个三重大 生态工程”任务超额完成。

红色引领,基层党建走深走实

清澈的“丑溪”流水潺潺,美丽的紫薇花开正艳,宽敞的生态公路蜿蜒向前,九凤谷景区人流如织……这是今日弭水桥村的真实写照,美丽富饶,人心和谐。

弭水桥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4年,该村引进本村能人刘大卫回村任村支书,村“两委”班子坚持“每户必访、群众有事半小时到场、执行政策一碗水端平、第一时间抓落实、公家的钱不乱花”五条铁律,村党组织就像吸铁石一样,把党员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磁铁支部”。

在“磁铁支部”带领下,弭水桥村修建了旅游公路,建起了景区,农家乐、民宿沿线开花……弭水桥的发展也带动了临近的两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拖溪村和望佛桥村。三个毗邻村与九凤谷党支部一起组建了“两溪两桥旅游区党委”,三峡九凤谷、胡敌烈士纪念馆、清代廊桥望佛桥、农耕文化馆、采摘园等旅游资源,通过一条近15公里的旅游环线串联,曾经的“边、穷”落后村实现“抱团振兴”。

去年,宜都启动“磁铁支部”建设年活动,要求全市农村(社区)磁铁支部达到50%,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80%的市直单位党组织达到“磁铁支部”标准。

宜都聚焦“党性强、服务强、带富强、理事强、自律强”的“五强”书记标准,坚持从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转军人、回乡大学生等人才中选拔村书记。最美支书吴界、扶贫书记龚拥军、民情书记周呈东等一大批自身能力强、组织水平高、经营头脑活的“能人”脱颖而出,成为山乡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气象。陆城街道丹桂苑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2019年,该小区成立“家+”驿站,小区共产党员刘华牵头成立业委会,他带领居民铲除违建菜地、粉刷楼道墙壁、规范停车管理,小区焕发新气象。

宜都着力构建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形成以“支部建在网格上、需求满足在网格内、素质提升在网格里、平安实现在网格中”为主要特征的、宜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模式。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迈向新征程的道路上,宜都铆足干劲,奋发作为。(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方勇华 通讯员 李广操 朱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