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十一”消费狂欢落幕,海量的快递包裹正在陆续从商家发往消费者的手中。今年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的首个“双十一”,那么,快递信息的安全程度究竟如何?
个人信息仍在“裸奔”
快递面单存信息泄露风险
据记者观察,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快递包裹,都非常具体地显示收件人的信息。比如姓名、电话号码以及收件地址,有的还显示了寄件人的信息以及具体买了哪些东西。
记者发现,当前快递包裹上的信息并非不能做隐藏处理,比如在少部分的快递包裹上,就隐去了收件人的姓名、住址以及电话号码当中的部分字段。一家快递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于电商件来说,面单是否做了加密,主要取决于商家在发货时是否选择对收件人信息进行隐藏。
某快递公司北京海淀东部负责人 翟广彬:加密之后,派送的时效可能会下降,比如说可能两天收到的货,因为加密的问题可能会变成三天。
影响配送效率
电商、快递使用隐私面单积极性不高
快递工作人员介绍,如果遇到加密件,只能通过公司配发的派送终端机扫描包裹上的条形码,以“虚拟电话”联系收件人。当遇到用户拒接虚拟来电,或拨打不通的情况,还需要从后台查询客户真实号码再进行拨打,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派送时间。
记者登录了几家快递平台的寄件页面发现,目前,部分快递企业没有提供隐私面单的相关选项,即使有,也大多出现在增值服务中,而非默认选项。消费者需要手动选择“安全号码”“隐址寄件”,才能在面单上隐藏信息。
多家快递企业表示,隐私面单尚未全面推行,主要原因除了影响配送效率之外,其次也由于末端派送场景复杂多样,比如第三方的物流驿站或暂存点无法识别包裹信息,就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此外,隐私面单的使用和推广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目前,部分电商平台及面单打印软件不支持隐私面单,或者对隐私面单进行收费等,这也导致了商家对隐私面单的使用积极性不高。
“扫码返现”“领红包”
快递单上频现二维码广告
还有不少网友反映,现在很多快递包裹上都出现了二维码,还印有各种“扫码领红包”的文字,有人以为是商家赠送的红包或礼品,但扫码后却发现弹出的是各类小广告,不仅没有现金红包,还差点把自己的信息“送”出去。
在北京一处快递摊位上,记者看到在许多快递包裹上,都有“扫码抽话费”“扫码返现8.8”“先别拆,扫码领100元现金红包”等标语,同时配有一个二维码,这些信息大多打印在快递面单上,涉及多家快递企业。
记者随机扫了一个写着“扫码抽20元话费的”的二维码,按照层层提示填写完姓名,手机号和身份证号后,却发现领到的不是话费券,而是一份交通综合意外保险,该页面还提示用户注意接听保险客服的近期来电。
如果想要领取所谓的话费券,还需要再次填写手机号验证码,下载某款App。在另一个包裹上,记者看到了“先别撕,有机会抽两瓶洗手液”的字样,扫描后,转盘抽奖显示抽到的是一张20元话费券,填写完个人信息后,同样需要前往公众号领取。
这些包裹上的二维码,大多都是打着抽手机或红包的噱头,为各种App、公众号引流的广告,且大部分都需要填写多项个人信息。
快递公司、商家均否认
二维码广告到底谁发的?
包裹上的二维码究竟是哪来的?对此,记者也询问了多位电商平台商家。有客服表示,这是发货时打单子的系统自带的,也有的说,是快递公司的广告,因为面单都是快递公司提供的。但对这一说法,部分快递公司予以否认。
某快递公司北京海淀东部负责人 翟广彬:快递公司是不放二维码的,有可能是商家或者是第三方的打印软件系统,出现放二维码的情况,这是属于上游电商的行为。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市面上的第三方打单软件很多,许多电商平台也都有自己的电子面单打印系统,这些软件中也可能会存在类似的广告固定植入模板。记者询问了多家电商平台,仅一家电商平台回应称,这属于正常操作的广告位,都是经过筛选和正规商家合作的,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填写信息。此外,对于消费者反馈的情况,该平台也会进一步规范页面体验,保护消费者隐私。
律师:快递公司应尽信息保护责任
广告发布者有审查义务
律师表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
这种“扫码领红包”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此外,根据《广告法》,广告主和广告制作方、发布方对广告内容有审查义务,要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