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敬英雄护英魂

宜都融媒讯 “将军山战斗烈士纪念碑”直耸云霄,翠柏矗立庄严肃穆,碑文古朴凝重,碑后是“何连长、王班副、田勇士、伍勇士”的合葬墓。

1949年仲夏,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8军112师334团在潘家湾镇与国民党残军激战18小时,4名解放军指战员在将军山战场光荣牺牲,当地人民修墓立碑。村民王忠凯义务管护烈士陵园36年,近日,已89岁高龄的王忠凯携子孙为烈士扫墓,将一束金黄色野菊花置于碑座……了却下一代继续替他守护陵园的心愿。

听党话:党让干啥就干啥

1950年11月,18岁的王忠凯报名参军,先到区中队报到,再去县中队集合训练。王忠凯各科考核优秀,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海军(1955年8月6日,中南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选中,所在部队驻扎广州黄埔。成为中国第一批海军是王忠凯的骄傲,可他没想到被安排到炊事班,不能上舰艇守卫祖国海疆,他撅鼻子生闷气,但还是服从组织安排,当好训练团的炊事兵。

当时部队分大灶、中灶、小灶,由于勤劳朴实,踏实肯干,王忠凯被抽出来专门给十几个团级干部做饭,属于中灶,这使他有机会聆听肖劲光等将军级首长教诲。后来王忠凯又担当采购员职务,他回忆道:“当时陆军生活标准是每人每天0.55元,海军3.5元,要求士兵身体好,随时能拉出去跟强敌作战。那时部队管理严格,人的觉悟也高,我去采购食物不接触现金,手拿一本发票当场开票据,自己留存根,商贩拿发票去部队领钱。军队纪律严明,不该问的坚决不问,随便乱问就说明你这个人有问题,违犯纪律。“

深得领导信任,王忠凯在1955年在部队入党。“我没有大本事,就是勤快肯劳动,听党的话,领导很放心。”说起这段经历,王忠凯谦虚中不乏自豪感。

1956年12月,王忠凯光荣退伍,转业到重庆航道局,在清淤船上烧锅炉。期间在长江沿线疏通航道,还曾到江苏参加扩挖运河工程。

1957年王忠凯结婚,妻子跟她在重庆生活,大儿子出生后本打算就地安家落户,可国家经济调整,压缩城市人口,身为党员,王忠凯听从党的政策,带头返乡务农,随妻落户潘家湾乡将军山村。从军人到工人,从工人到农民;从农村去部队,再从城市回乡村,每次人生变动,他都听从党的话。回故乡后王忠凯本想种好自家一亩三分地,但党组织希望他当生产队长,他谦虚说怕干不好,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邓忠发说:“共产党员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村书记这么说,那我就一定要干好!”王忠凯担任村干部期间,党组织交办的事情他都能认真及时完成任务,群众谁家有难事都找他去解决。在村干部岗位多年后,1977年王忠凯退下来甘当普通村民,善待邻里,热于助人,时刻不忘自己是名共产党员。

感党恩:烈士陵园伴终生

当年何连长等4名解放军牺牲后, 112师334团团长刘海清用军衣、军毯、军被等找老百姓换来棺木,就地安葬了烈士。

1957年1月,雷打坑乡党支部、人委会组织义务工250多个,将分散掩埋的4位烈士移柩合葬,树碑立坊。“当时我的舅哥还有些先进村民都参加迁坟,棺木迁移时都很完好。”当年王忠凯人在重庆,心系故土。

1986年4月,由原潘家湾区公所筹资征地1000平方米,宜都县民政局拨款1万元,新建烈士纪念塔,扩建成革命烈士陵园。建园占用王忠凯家的山林和农田,乡村干部曾担心这事不好办,王忠凯却说:“人民先烈打江山,命都没了,我这块地算什么,只要我活着,这守护陵园的事儿就交给我,你们尽管放心!”

从此,王忠凯成为烈士陵园的忠诚管护人。一年四季,他三天两头去看看,平时饭后散步去转转,及时清扫陵园内的落叶灰尘,整理园内的花草。有农户放牛牧羊图方便,就近把绳索拴在陵园栏杆上,牛羊啃草吃、蹭围栏,留下蹄印,王忠凯看见后就解绳牵到一边去,村民后来也都自觉了。风霜雨雪中,他担心山体滑坡,也会常去察看动静。学校或单位来祭奠扫墓时,他便当起讲解员。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刘海清将军穿插敌后抢占三所里、龙源里,痛击美军,断敌退路,一战成名,升任38军军长。1990年6月16日,刘海清将军重回潘家湾战场,悼念牺牲的战友。

当天细雨纷纷,烈士陵园清新肃穆,将军手抚墓碑,深切怀念,“我的老战友啊,一直想来看你们,今天总算了却心愿!”看到建成的烈士陵园,刘海清将军满心感动,“当时我们简单掩埋了烈士的遗体就乘胜追击残敌,墓前只插了一块写明烈士姓名、职务的木牌,没想到你们为这4个战友修建了烈士陵园,还有专人照看,感谢宜都人民!”

将军的夸赞让王忠凯非常自豪。除夕给亡人“送灯”是传统民俗,意在让逝去的亲人在夜晚能打着“灯”找到回家的路。王忠凯把烈士当亲人,每年腊月三十前,他都给烈士们送盏灯、烧柱香,他总说,“我们能有今天幸福生活,不能忘记革命先烈,把陵园收拾干净,心里才踏实。”

王忠凯7岁丧母,从小跟父亲在家种田,祖辈都给地主打工,家里3间茅草房。 “当年日本鬼子进犯五峰,一路烧杀抢掠夺,拿枪对着我让我举手趴地上......我在山头能看见远方渔洋关那边黑烟升起,火光冲天。民国27年我哥哥被国民党抓壮丁再没回来,至今不知死活。共产党来了解放老百姓,枪毙镇压土匪恶霸,我是志愿参加解放军的。” 听了这番话,就不难理解王忠凯的感恩情怀了。

王忠凯的老屋距离陵园300多米。2010年王忠凯的老伴去逝,他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但照看烈士陵园的事不能停。他的大儿子住在潘家湾集镇,接他去,他却不愿意;次子建新屋房址选在烈士陵园旁,出门几十米就到了,王忠凯就跟二儿子住一起,与陵园朝夕相伴。

去年他被评为全市“最美退役军人”,“我没想到今天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也没想到能活这么大岁数。好生活烈士们没有享受到,国家还养我,我为烈士做这点事情应该的。”王忠凯对共产党的恩德念念不忘。

当年松柏树苗,如今参天大树。仰望烈士纪念碑,王忠凯感慨道:“何连长牺牲后,他的妻子打听到牺牲地址,1957年曾从武汉来看何连长,当时交通不便,人生地不熟,她是从宜都县城徒步走来的……”随即略有遗憾地表示,“但愿何连长、王班副、田勇士、伍勇士他们还有亲人健在,到这里来看看……”这是王忠凯的心愿,也是众人的期待。

跟党走:革命精神代代传

“我守陵几十年,是崇敬烈士,也是感谢共产党。我不信鬼神,但我信共产党。我是看见新旧社会两个时代的人,共产党就是我们的领路人。”王忠凯取出“光荣在党50年”勋章佩戴胸前,说起参军入党故事神采奕奕。

王忠凯原名“王宗楷”,名字演变既有时代色彩,也表明他的志向。“我这生没做蛮多事情,更没干过大事情,但不管干什么,都会把这个工作干好,为烈士守陵这个事情必须做好!”朴实的话语是诺言,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2016年,84岁的王忠凯身患直肠癌,手术后身体羸弱乏力,随后3年时间经常去化疗、复诊,在医院里躺着还在挂念烈士陵园,交代儿子常去看看。“爹干不动了,我们得接着干。”次子王孝均从记事起就知道何连长的故事,如今父亲病了他主动接过这件事。他家10亩茶园,与烈士陵园相对,来回路上他总会情不自禁望几眼,心想一定满足爹的心愿,守好烈士陵园。他的孩子在外工作,逢年过节回家他就带着晚辈们去烈士墓扫落叶、拣树枝。

长子王孝平深受何连长故事影响,投笔从戎,1976年参军到内蒙古某炮兵部队,复员后回乡创业,从事电器修理,生意再忙,也会抽时间去墓地转转。“几十年了,记不住去了多少次,凡是村里长大的孩子,都为烈士扫过墓。” 王孝平的妻子李友梅也陪丈夫来扫墓。“烈士们解放中国,我们要保卫祖国。”王孝平手指门楣骄傲地说:这个“光荣之家”的门牌,我们家有3个。令他自豪的还有一个亲戚刘家寿, 1968年参军,至今仍然在部队,归乡探亲得知姨父王忠凯义务看护烈士陵园后赞不绝口。

王忠凯家的门牌是将军山村6组50号,还有一块“先锋驿站”红色字牌立在门前,室内墙上有“传红色精神,育时代新人”专栏,他家被定为全村党员中心户,每年清明节,当地中小学生祭扫悼念烈士墓后都要来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少单位也来开展党日活动。“革命烈士打江山,我们为他们守墓是必须的。”王孝均像他父亲一样,讲着何连长的故事。

2021年“八一”建军节期间,王孝平组织当年参军的40多名宜都籍战友,来陵园追悼烈士,献上“战斗烈士,永垂不朽”的挽带,在烈士坟头插满微型“八一”军旗,山风吹来,红旗招展。他的儿子王智伟说:“我也要像爷爷一样,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党员,也要教育子孙后代,不忘革命史,接好革命班,守好烈士墓。”

红军师长叶光吉旧居落成后,王忠凯在儿孙搀扶下来参观,目睹叶光吉画像,王忠凯感慨万千,“我小时候就听父亲说,只要叶师长和他的骡马队一来,地主老财都吓跑了。”

“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从村里办的《将军山村信息报》可知,新一年的征兵工作开始了,村里每年还开展“先锋退役军人”评选活动,村旅游规划图上印有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村党支部书记胡晓晓介绍,2020年将军山烈士陵园修葺一新,从烈士陵园到叶光吉旧居2公里路拓宽了,命名为“烈叶路”,在水利部门帮助下,目前正在修建“叶光吉红军广场”“忆苦思甜学习基地”“廉政游园区”及停车场,打造游客接待中心。他把村经济发展概括为“红、绿、土三原色”,分别代表红色旅游村、生态旅游村、土特产经济村。进村路口一把“军号”雕塑昂仰翘首,在蓝天映照下闪闪发光,革命老区人民建设幸福家园的心声如号声嘹亮,响彻云霄,激励新的长征。

“潘家湾烈士陵园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像一束火炬,已成为宜都市红色旅游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闪光点,将军山村也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村,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努力建设建设国家卫生乡镇、中国特色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潘家湾土家族乡党委书记吴光立表示。 (通讯员 李广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