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老茶号——宜都恒慎红茶厂

宜红茶至清光绪初年诞生于武陵山茶区以来,绝大多数需经宜都转运至汉口、上海等地销售,宜都自然成为宜红茶的精制加工和集散转运中心。据1990年版《宜都县志》第二章“市场”载:“经营茶叶、生漆的商户有元成、天成……等23户,年出口红茶约2000箱(一箱25~35公斤不等),青茶数百担(一担50公斤)。”在第五章“外贸”中专列“红茶”品名:“红茶是本县出口的传统产品。清末,陆城开设有近10家红茶号,加工鄂西诸县的毛红茶转销出口,年销量约300至1700担。”

2018年宜都市参与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申遗办组织人员通过调查,一批民国年间在宜都加工经营过红茶的茶号(行、公司、厂等),如福星玉茶漆行、天成红茶号、天生实业公司、陆峰茶厂、同福茶厂等的创办经营者、生产地址、规模能力、存续时间等情况,都已经了解清楚并形成了文字材料。

2021年11月下旬,作者到五峰考察宜红茶史的相关遗存,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政协研究宜红茶史的同仁,分享了他们在湖北省档案馆查询到的民国时期的部分涉茶档案,其中“宜都恒慎红茶厂”赫然在列。考察结束后,申遗办迅速开展了对恒慎红茶厂历史的挖掘调查工作,我们通过走访陆城的十数位耄耋老人,得到了恒慎茶厂可能建在长阳下溪口,于是我们联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部门的同志,到下溪口进行了田野调查,又查阅了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询访到茶厂创建经营者的后人,终于弄清楚了宜都恒慎红茶厂的来龙去脉。

王达五父子

王达五,又名王恒甫,号达五,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在宜都县陆城的贫民店员之家,读私塾六年,下学到商铺当学徒三年,出师后又帮工三年,后入赘张家。据1989年12月发行的《宜都文史资料》第三辑,在《宜都同裕茶行始末》一文中的记载:1923年春,宜都城关人王达五和罗镒亭、谢泽之合伙,集资二三千吊钱,租佃新街(现邻苏巷)上首陈寿清的铺面一间,开办了以卖绿茶为主的“同裕茶行”。请的是十年长期帖(相当于现在的长期营业执照),由罗镒亭任茶行掌柜老板,这是宜都城关开办较早的茶行之一,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同裕茶行有了很大发展,盈利颇多。1929年王达五从茶行退出,用股本和分红开始了他独自的创业之路。

坐者右王少达,王仲恺,后站左王其中,前站左王其芬

王达五精明能干,以经营杂货、榨坊、红茶等生意起家,在短短的十数年间就聚集了大量的财富,成为宜都有名的资本家。他在长阳下溪口开设有恒慎工厂,在下溪口、磨市等地置有近200亩课田,在宜都县城最繁华的楠木岭有占地300余平方米、面阔13米的房产。可惜于1937年因霍乱疫病壮年而亡,年仅41岁。王达五生育两男两女。

长子王少达,原名张诗鑫,又名王孝德。1916年出生,1937年湖北国医专科学校毕业,曾任长阳下溪口恒慎红茶厂经理,1945年后在陆城东正街的家中经营达生药店,并把脉问诊。1951年明确个人成份为自由职业者,曾任宜都县中西医联合医院副院长,后调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是宜都有名的中医。1965年因病去世,卒年49岁。

次子王仲恺,又名王梯德,1918年出生,1937年因父突然病故而辍学,高中未毕业回家帮兄长管理家业,后以管理下溪口工厂、陆城达生纸铺生意为主,闲时参与陆城汉(京)剧班演出。1951年明确个人成份为工商业兼地主,在宜都红茶厂(后更名为宜都茶厂)参加工作,后调五峰茶站任会计,1966年退职回家,与小女儿王其芬一起生活,1996年去世,享年78岁。他有三子一女,其中大儿子王其中,1940年出生,高中学历,1962年与罗镒亭的重孙子罗时高一同进入宜都茶厂,从事宜红茶的精制加工、审评检验等工作,同事30年,后罗调到其它单位,王其中则一直从事宜红茶事业,直到2003年退休。

下溪口的恒慎红茶厂

宜都恒慎红茶厂设在长阳的下溪口,现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三口堰村五组。这里地处宜都到长阳的大路边,离陆城仅12.5公里,又在清江河边,交通十分便利。下溪口聚集着二十来户人家,有开骡马客栈的,有从事熟食店的,有经营杂货铺的,有打铁、酿酒的,自然形成了一个小集市。恒慎红茶厂就坐落在溪口上首,离清江河边码头仅百十来米。工厂占地超过3000平方米,四周围有院墙,院内有园田一亩余,小堰塘一口,工厂房屋占地近2000平方米,前面是三大间正屋,中间的大门框用青石打磨而成,门上方镶嵌有“恒慎”两个大字招牌,后面的房屋有两个天井,茶叶加工厂的部分房屋是两层,楼上是存放茶叶的仓库,楼板厚实,楼梯宽敞,骡马驮运来的毛红茶都是直接上楼卸货的。

恒慎红茶厂原是资丘人办的裕农榨坊,王达五于1929年购买并扩建而成,工厂每年五月到九月加工红茶,十月到次年四月加工桐子、木梓等,一年四季有工人干活。

恒慎工厂的掌柜是王达五的女婿刘子安,长年驻厂负责。工厂雇有40到50名长工,忙时两班倒,日夜不停工,厂里一日供三餐饭,后勤弄饭师傅和打杂的就有3个。红茶加工季节,临时赶茶(拣剔不合格的茶和杂质的工艺俗称)的200、300人不等,以上至磨市,下到石门的周边妇女为主,她们天亮就来,天黑才回家,自己带饭,茶厂包热,赶多少得多少工钱。毛红茶主要是从五峰、长阳山里用骡马驮运来的,从清江水路来的少,旺年精制宜红茶过千箱,一般年份数百箱不等,产品销往武汉、上海等地洋行。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生产量有所下降,其中1940年4月,宜都恒慎红茶厂由经理王少达出面,向湖北省茶叶管理处贷款3.5万元,认制精红茶700箱,分别于当年7月15日400箱、8月15日200箱、9月15日100箱,制送到国民政府贸易委员会设置在湖南津市的交货点。

工厂每年红茶精制加工结束后,就加工桐子和木梓等,该厂的榨坊设备齐全,其中大石碾子一套,喂养有三条拉碾子的牛,四副榨具,六架舂碓,加工能力在当地是屈指可数的。桐木梓原料主要是从清江用船运来的,以长阳资丘的最多,加工出来的桐油和皮油墩子等产品,多在宜都、宜昌、沙市和武汉等地销售。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并封锁我国沿海各口岸,红茶外销渠道受阻,恒慎红茶厂的红茶生产停止,抗战胜利后,因政局不稳等原因,红茶生产一直未能恢复。1951年王家将所有制茶工具捐献给了新成立的“中国茶业公司宜都红茶厂”,其中筛子和赶盘就有300多把。工厂房屋在土改时由政府没收,其中前面的改设为学校,后又改成下溪口大队办公场所,1967年拆除,其中石门框大门做了新学校的大门,现由三口堰村五组村民罗万军所有。榨坊屋及设备先由合作社、大队集体经营,后拆迁到磨市去了。后面的部分车间屋分给了工厂的长工和当地的贫困农户,由赵长发(1928~)、李顺菊(1928~)和曾凡金三户居住。现工厂和下溪口老街均因高坝洲电站2001年蓄水而淹没了。

陆城的达生商号

王达五在宜都的房屋,坐落在陆城中心地带,最繁华的楠木岭,属东正街2号,建于民国早期,坐北朝南,徽派建筑格局。临街面三大间,开间13米,进深24米,有两个天井。临街面中间是石门框大门,在门顶上方镶嵌有“达生”两个大字,进大门的厅堂,是举行重要活动和迎来送往之地,平时也临时堆放货物,后面两边都开有门,通后边的天井。临街面靠东一间门面是中医诊所,由王少达坐诊行医,还雇有孔剧烈专门施药,经营药店。西边一间是以卖斗方纸和土草纸为主的纸铺,主要由王仲恺负责管理。后面的房屋用于住人和作仓库使用。这里既是达生商号做生意的铺面和王家的住所,也是下溪口红茶厂和榨坊生产的产品外销窗口和转运站。达生商号长年雇有店员、学徒和打杂的丫头、老妈子共10余名,是陆城的殷实之家和有名的商号。

原达生商号旧址

上世纪50年代,王家的房屋由国家经租,作为居委会的办公地方,后成为宜都百货商店的一部分,1980年代落实国家政策,产权返还给王家,1993年王家将房屋卖给了宜都市纺织品批发公司,现为东正街2号的“南洋服饰”店铺。(宜都市申遗办曹绪勇 收集整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