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民群众对图书的种类、数量及更新速度等也有了新要求。我市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的要求,瞄准新时代新农民的现实需要,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动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
(一)数字赋能,云端书屋成新宠
数字农家书屋随时随地在线借阅、操作简单、轻松便捷,有效解决传统农家书屋报刊图书更新慢、借阅不便、运输不便等问题。一是建智能网络矩阵。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社区)图书馆为分馆,以村农家书屋为服务点,实施城乡一体公共图书馆集群数字化建设。建立农家书屋自动化管理系统,将全市农家书屋藏书编入全市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为乡镇配备大屏数字阅读机,实现县域范围内纸质资源的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建数字阅读平台。深入推进“万村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创新采用“云+端+大数据”模式的阅读服务,融合大数据和监控系统,形成一套有据可查、实时更新的农家书屋文化服务管理平台。宜都市为每个农家书屋配备数字WIFI阅读设备,农民群众仅需用手机连接农家书屋的云端WIFI,便可随时随地登录平台,免费读、听、看云端阅读资源。
农家书屋数字阅读设备
(二)指尖阅读,数字书屋进口袋
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将书屋装进“口袋”,帮助农民群众摆脱场地限制,实现跨时间跨空间跨区域的知识交流和传授。一是丰富数字资源。宜都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广泛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在数字阅读设备内设置“新时代 新经典”“四史教育”“一带一路”等6大板块,上线电子图书7万余册,电子期刊1000余种,听书资源超1万分钟,涵盖农业技术、健康生活、文学艺术、幼儿教育等多个方面,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二是优化云上点单。依托“宜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系统平台”,不断完善“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服务。文明实践中心可根据群众在“云上宜都—文明实践”平台上的留言,或者志愿者服务电话,及时了解群众阅读需求,并反馈至市图书馆,由图书馆及时为群众补充或采购图书,基本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阅读点单服务。2021年市图书馆线上接收读者荐购书目信息2744条,分批采购图书4867册。三是创新智慧助农。坚持把数字农家书屋与农村实用技术相结合,依托数字农家书屋海量的农村实用技术资源,采取村民线上自学、线下集中办班等形式,提升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水平。建立农业专家库,定期在书屋上进行集中视频连线,面对面为村民们释疑解惑。
(三)精准融入,以文化人润乡风
建立“数字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图书馆”立体网络,将农家书屋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乡风文明融合,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素养。一是传播先进思想。宜都将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充分融合,开展“阅读红色经典·激励奋进力量”党史学习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全民阅读、亲子阅读、线上阅读等阅读体验活动,聚集人气、激发村民读书热情。二是推进以文化人。将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打造“农民读书节”阅读品牌,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累计举办读书演讲、知识竞赛、读书讲座等各类活动700多场次,表彰农民阅读之星300余人、命名“书香农家”100余户,参与读书活动的农民群众近50万人次。三是传承文化文明。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和地方文献资料,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建立地方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收集整理完成数字化加工处理储藏,目前共计存储数字资源4.27TB,其中地方文献数字资源0.27TB,数字化地方文献、古籍图书共计2400余册。通过推进“数字+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
我市自2019年启动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以来,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打通农家书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村村有书屋”为“人人有书屋”,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截至目前,已建成127个数字农家书屋村点,实现行政村数字农家书屋全覆盖,注册用户达到5万人次,电子书在线阅读量达到8.7万册次,在线阅读人数达12万人次。